根据不完整的统计数据,目前在中国范围内,自称为大槐树移民后裔的人数已经超过上亿。从明朝初期至今,这短短的600多年间,竟繁衍出如此庞大的后代,说明从洪洞大槐树迁出的移民数量至少有百万之多。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明朝时期的《洪洞县志》中记载的洪洞县总人口从未超过10万人。这一移民传说与史书的记载之间为何存在如此大的差异?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实际上,在《明史》和《明实录》中并没有出现“大槐树移民”的相关记载,所提到的只是“山西移民”。例如,在洪武六年,朝廷开始将山西的真定民迁移到凤阳;又如在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对山西泽、潞等州无田者进行迁徙,前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等较为荒凉的地区;还有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山西无田民被移往北平;在永乐三年九月时,更是有万户的山西民被迁至北平。这些史料的确证实了山西移民的存在,但并没有提及大槐树的故事。
元末经历了数十年的战乱后,北方人口锐减,导致明初时许多北方州因人口不足被迫降格为县。而与北方普遍的凋敝状况截然不同的是,明初的山西却成为了元末战乱后的人口净流入地。在明初全国总人口达到五千九百万的情况下,相对狭小的山西省却有高达410万的人口,这甚至超过了河南和河北两省人口的总和。
为了迅速恢复北方的生产能力,自洪武年间开始,明朝实施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官方移民政策,而人口相对充裕的山西自然成为了移民的主要来源地。因此到了明末清初时,大儒顾炎武在与河南、河北的人讨论其祖籍时,常常提及山西,这也说明了山西在当时的重要性。
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安土重迁”传统观念,让那些已经迁移到外省的山西移民常常牵挂自己的故土。尽管时间久远,再加上由于行政区划的变迁等客观因素,许多移民的后代们已难以追溯到真实的祖居地。这些无根的后裔急于在家谱上找到祖先的历史,因此寻找一个合适的祖先传说成为了他们的迫切需要。
位于晋南的洪洞在明朝时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县,以其丰富的移民传说著称,有相关记载多达18次。民国初期,地方士人如景大启、刘子林等则通过创办遗址和编纂地方志书,逐渐将这些流传的移民传说变得有迹可循,形成了大槐树的遗迹。因此,那些渴望寻根的山西移民后代们,便找到了一个共同的精神指引,“山西移民”也逐渐具象化为“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