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的亡国之君中,崇祯皇帝无疑是最令人同情的一位。身陷国破家亡的困境,他并未选择苟且偷生,而是毅然决然地走向死亡,这份决心与勇气,实在是难得的。
与北宋的亡国之君徽宗和钦宗不同,崇祯在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刻,并非消极应对,他竭尽全力试图挽救局势;而徽钦二宗则显得极为消极,尽管两者所走的道路各不相同,但最终的结局却是相似的——王朝都未能逃脱灭亡的命运。徽钦二宗的覆灭是自作自受,而崇祯死前虽然归咎于朝中大臣误导,但他自己也无法推卸失败的责任。
至于为何明朝会败于崇祯之手,其原因可谓错综复杂,朱由检无疑是运气极为糟糕,连天命似乎也与他为敌。
明朝末年,民间疾苦,天灾人祸接连不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外有虎视眈眈的后金,内有叛乱此起彼伏。尽管崇祯一心想着国家危难,日以继夜地勤政,努力弥补国家的困境,但他性格中的刚愎自用与猜疑心理,使得许多不该杀的人被冤枉处死,反而该肃清的权臣依旧掌权。
时间一久,忠心耿耿之士越来越少,朝中大臣不再全力以赴。文官开始忙于捞取私利,武将则逐渐丧失斗志,整日混日子。崇祯最终成了孤立无援的“孤家寡人”。
当财政入不敷出时,崇祯向大臣们请求捐款共同渡过难关,却无一人响应,连自己的岳父也装作贫困,这样的朝廷如何能存活得长久?
当李自成的大军风头更劲,逼近京城时,崇祯紧急召集几位总兵前来保卫京城,然而最终只有唐通带兵赶到了。吴三桂仍在途中,左良玉则在制定计划,刘泽清则直接表示自己受伤,无法出征。
刘泽清的所作所为,更是让人愤慨。他身为山东总兵,虽凭几分才能混得不错,但行事毫无道德底线,对上拍马奉承,对下极尽打压。为了谋取私利,他克扣军饷、行贿上司,并暗中除掉了那些敢于弹劾他的官员。
为了逃避出征,他曾被崇祯降职,但凭借钱财的力量,刘泽清很快便通过贿赂恢复了职务。实际上,他的所作所为常常与土匪无异:朝廷命令他剿灭盗贼时,他带领军队肆意烧杀抢掠;命令他平定叛乱时,他却杀害无辜百姓,诬陷他们为敌军,为自己邀功。他视百姓为财富的源泉,而非保护对象。
1643年,农民军围困开封,崇祯命令刘泽清前往支援。然而,刘泽清行军迟缓,到达后也未主动出击,反而悠闲地修建营寨,等到敌军来袭时,他仓皇撤退,丝毫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战斗力。刘泽清的表现,正是许多地方军阀的缩影,他们看清了明朝的命运,纷纷开始自保。
1644年,李自成的军队攻入北京,崇祯自杀,明朝灭亡。然而,淮河以南的部分地区依然由原来的官员控制。由于崇祯的几个儿子下落不明,朝廷只能从宗室中选立新帝,最具竞争力的是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按亲缘关系,朱由崧是万历皇帝的孙子,朱常淓则是万历的侄子,理论上朱由崧更具正统性,但反对者认为朱常淓更贤明。
为了争取皇位,朱由崧通过与几位总兵的秘密联系,承诺封他们高官厚禄,获得了他们的支持,其中就包括了刘泽清。最终,朱由崧即位,年号弘光,历史上称他为弘光帝。他设立了四个藩镇,刘泽清被任命为东平伯,镇守淮安和扬州。
此时,清军正忙于攻打李自成的遗余部,因此暂时无法顾及南明。尽管弘光小朝廷只剩下半壁江山,且拥有数十万兵力,且江南经济强盛,但内部的混乱却使得这个小朝廷注定难以长久。弘光帝的团队内部分歧严重,皇帝自己醉生梦死,文官们争权夺利,武将则沉迷享乐,根本无法形成合力。
刘泽清名义上效忠弘光帝,但他自己却只顾着享乐。他开始修建豪华府邸,蓄养美女,甚至将应上缴的地方税收都据为己有。每当有人问他如何防御敌人时,他总是满口豪言,说自己是为了福王的崛起而效力,若有事发生,他便自立为王,称霸一方。
1645年,清军南下,南明的抵抗几乎没有,很多文官和武将纷纷投降,甚至有超过五十万明军投降清朝。弘光帝被俘后被处死,弘光朝仅仅维持了一年。
岳飞曾说,文官不贪钱,武将不怕死,才能让朝廷有希望。弘光小朝廷的文官不仅贪钱,还争权斗利,武将不仅怕死,还贪婪,简直是五毒俱全。
刘泽清最终投降清朝,失去了兵权,清廷赐予他两名婢女和一栋豪宅,他过上了安逸的生活。然而,他的内心却并不满足,始终想要再度改变局势。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认为清朝的国运不会长久,决定另起炉灶,反清复明。
顺治六年,刘泽清与亲信李化鲸密谋反叛,原计划在八月十五发动起义,但消息泄露,迫不得已提前行动。最终,刘泽清寡不敌众,被清军围剿,李化鲸被捕并供出了刘泽清的名字。刘泽清试图销毁所有证据,并辩解自己不知情,然而,他的婢女是清朝的线人,最终将他出卖。刘泽清被捕后,被判凌迟处死。
曾经不可一世的刘泽清,最终死于自己过度的聪明与算计。他原本只是一个不择手段的投机者,背叛了明朝两次,先是降清,再反清,最终因反复无常,招致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