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6月,慈禧在收到一条情报后愤怒不已:洋人希望她将政权归还给光绪帝。为此,她以光绪的名义宣布向十一国宣战,开创了历史的新篇章。这十一国,几乎涵盖了当时世界上所有的强国,包括英、美、法、德、日、俄等。这一决定显然违背了常理,凭当时清朝的国力,这简直是自掘坟墓。
当时的清朝,正被义和团运动搅得一片混乱。面对这一局势,慈禧一方面利用义和团的力量对抗洋人,一方面开始准备发布全国性战备动员令,要求各地立即进入战备状态。然而,刚刚发布的宣战诏书被邮政大臣盛宣怀截留。他不仅拒绝让各地的督抚接收诏书,还立即通知各地的封疆大吏:不要执行这份诏令。盛宣怀此举,可以说是狠狠地给了慈禧一记耳光。
各地的督抚们清楚地意识到,如果继续听从慈禧的命令,大清可能在短期内就会灭亡。身为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凭借在朝中的威望和深厚的政治影响力,首先向朝廷电告:“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李鸿章用这个理由巧妙地回绝了慈禧的命令,并且进一步指出,若有任何不合理的诏命,可以一律以“帝后被义和团挟持、无奈而下”的理由加以驳回。紧接着,其他的封疆大吏们也纷纷表示反对,像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刘树棠、王之春等人,都采取了类似的立场,展开了“东南互保”的行动。张之洞甚至提出了“李鸿章大总统”的提议:如果清廷与列强开战并战败,京师陷落,他们将共同推举李鸿章担任“大总统”,主持清朝政务。这无疑是第二次狠狠打了慈禧的脸。
在盛宣怀的帮助下,上海道余联沅邀请各国驻上海领事进行会晤,商定了《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确立了南方各省与列强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这样,东南互保正式建立。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地方督抚加入了这一联盟,陕西巡抚端方和四川总督奎俊虽未明确加入,但也表示支持。最终,东南互保的范围逐步扩展,涵盖了东南、中南乃至西南多个省份,几乎半个中国的土地都脱离了慈禧的控制。
当时的慈禧,面临着来自各地督抚的猛烈反击,她的威信可谓被彻底打破。这些汉族官员敢于违抗慈禧的命令,除了她的行为过于荒唐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权力已经足够强大,清廷已无法有效掌控整个国家。事实上,清朝无法控制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国时期。当时,八旗和绿营的战斗力十分低下,清廷迫于无奈,只能依赖汉族官员来组建湘军、淮军等地方力量,最终平定了太平天国的叛乱。虽然这些军队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但地方督抚的权力却开始膨胀,逐渐掌握了军权、财权和吏权,清廷对他们的控制也愈加虚弱。
所以,当慈禧愚蠢地宣布与列强开战时,南方的督抚们毫不犹豫地反击。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在政治博弈中把慈禧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如果慈禧坚持自己的面子,强行应战,清朝很可能在1900年就覆灭,李鸿章“大总统”计划也可能顺利实施。
然而,慈禧并没有轻易咽下这口气。当形势发生变化时,她指派练兵处的铁良南下进行改革,意图削弱地方督抚的权力。同时,随着李鸿章、刘坤一等核心人物的相继去世,东南互保逐渐瓦解。然而,清廷失去了这些强大的晚清重臣后,满汉之间的矛盾愈加尖锐,最终为北洋集团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这些历史事件揭示了晚清官僚体系的深层问题,慈禧虽然试图以权力压制,但最终无力回天,清朝也因此走向了衰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