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夫差带领精兵北上,计划与各路诸侯在黄池会盟,留下的只有年老、体弱或患病的士兵守卫吴国。勾践抓住这个机会发动了突袭,与吴军展开激烈交战,并成功俘虏了吴国太子友。吴国元气大伤,最终败给了越国,夫差也在战败后选择自尽,标志着吴国的衰落。
东汉末年,关羽率领荆州精锐部队北伐襄樊,与禁七军激战,并获得压倒性胜利,威震四方。孙权趁机派遣吕蒙实施偷袭,直取荆州。荆州军队听闻后方发生变故,军心迅速动摇,几乎在一夜之间,军队便全面溃散。关羽仅带着百余名精兵退守麦城,但最终兵败被杀。
吴王夫差和关羽的失败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大军在外作战,后方却遭遇盟友的背叛。在腹背受敌的困境下,纵使是强如夫差、关羽,亦难以抵挡敌人的进攻。历史上,确有一位在遭遇友军背叛、四面受敌的困境下,不仅全身而退,还成功实现了反击,这便是彭城之战。
许多人知晓彭城之战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项羽率领三万骑兵实施突袭,打败了五十六万汉军,但很少有人站在项羽的角度考虑,当时的局势是何等险峻。彭城之战的背景是在汉军东进伐楚的时期。刘邦平定了三秦后,率军东进,趁着项羽伐齐之际,先后收降了河南王申阳、魏王魏豹、殷王司马卬、韩王信、常山王张耳、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等诸侯,形成了五十六万大军,攻下了守备松懈的楚都彭城。虽然九江王英布、临江王共敖、衡山王吴芮等未直接反楚,但也未派兵支援。
此时的项羽,面临的局势比吴国夫差还要严峻。十八路诸侯中已有十一路倒戈,彭城失守,齐地的叛乱不断,楚国深陷内乱;军队远征在外,家眷留守在彭城,军心动荡,随时可能爆发内乱。此时的局面,换做夫差或关羽,几乎可以断言会走向灭亡,但项羽并未被吓倒,楚军并没有发生哗变,反而在项羽的鼓舞下齐心协力,决定同诸侯联军死战到底。
项羽此时见军心凝聚,决定出奇制胜,采用骑兵突袭的战术。彭城周围的平原地形非常适合骑兵作战,项羽集结三万骑兵,发动了迅猛的突袭,成功突破了樊哙部的防线,直指汉军的腹地。项羽深知,只要击溃了汉军的中军主力,其他的诸侯联军便会自乱阵脚。因此,他毫不恋战,像长矛一样刺破汉军防线,直冲敌人主阵地。
汉军根本没料到项羽会发起如此突然的袭击,外围的樊哙部也未能有效阻滞敌军。楚军骑兵如猛虎入羊群,半天之内便摧毁了五十六万联军。联军纷纷崩溃,指挥体系彻底瓦解,散兵遍野,楚军骑兵如猛兽般追击,联军步兵被赶入河流中,溺水而亡者数以十万计。刘邦的部队被围困,陷入绝境。此时,狂风大作,扬起尘土,给楚军的阵形带来了混乱,刘邦趁机带领残部突围,然而为了逃命,不得不弃下父母妻儿,三次将儿女推下牛车才得以脱险。
彭城之战中,项羽凭借敏锐的战场嗅觉、卓越的指挥能力以及勇敢无畏的精神,仅凭三万骑兵便击溃了五十六万大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虽然由于天气因素未能彻底消灭敌军,但也极大地扭转了战局,使得汉军的局面急剧恶化。殷王司马卬战死,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魏王魏豹等纷纷归降楚国,河南王申阳失踪,其他诸侯则选择停战或结盟。刘邦几乎全军覆没,除了常山王张耳和韩王信,其他几乎无人幸存。在这关键时刻,韩信在京索之战中获胜,得到了萧何从关中送来的援军物资,最终使得战局逐步稳定,战争进入了长时间的僵持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