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中无可回避的关键人物,他通过组织湘军并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的起义,为危如累卵的清朝王朝挽回了生机。与此同时,他在政治、经济、军事及外交等方面都深刻影响了清朝的命运,因此被誉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然而,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他不断自我反省之外,还得益于家庭教育的深远影响。尽管他本身有一项显著的弱点,但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他成功地克服了这一弱点。
这个弱点便是性格上的懦弱,这可能与他父亲的影响不无关系。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虽为曾家第一位秀才,但终究未能考取进士,且一生平凡,甚至连曾国藩为他撰写的墓志铭也显得言辞平淡。曾麟书一直生活在其父亲的影子下,尽管已经是人父,却依旧常常在公众场合受到责骂。他自己曾不无自嘲地写过一副对联:“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 这副对联反映了他那种与世无争的性格,然而,这种性格如果放在安逸隐居的隐士身上或许恰如其分,但对于曾国藩而言,尤其是在与太平军激烈对抗的过程中,却显得极为不利。
例如,在湘军初创时期,曾国藩曾在靖港和湖口的两次战役后,因战况惨败产生过自杀的念头。在祁门困守时,他甚至已准备好遗嘱,随时准备了结自己。曾国藩深知自己性格上的软弱,多次向湘军的主要将领坦承自己“胆气薄弱”,“禀性素弱”。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他必定会成为清朝历史上的一个无名过客,平定太平天国的重担恐怕也得由他人承担。
然而,除了父亲的软弱影响,曾国藩还得到了内心强大的母亲的熏陶。他从母亲身上学到了湖南人最为重要的特质——吃得苦,霸得蛮(即能忍受艰难困苦),并将这一特质发挥到极致,时常能“打掉牙齿和血吞”。正如他所言:“屡败屡战”,这种精神成了他克服性格软弱的重要支柱。
曾国藩的母亲江氏,出身于当地的名门望族,家庭背景远超曾家。在嫁入曾家后,她并没有因为家庭贫困而抱怨,反而主动承担起家务,忙碌地缝衣做饭,支撑着一个数十口人的大家庭。她不仅善良而且坚韧。她的公公年老体弱,无法动弹,江氏与丈夫始终未曾离开,一直细心照料了三年,直到曾国藩的祖父去世。江氏一方面以宽厚的心肠来温暖丈夫,另一方面她也鼓励丈夫要积极进取,“好作自强之言”,并以幽默的话语解压她的丈夫。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氏曾对丈夫曾麟书说:“我们的孩子虽然多,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或专心读书、考取功名,或管理田地、在外经商,我们不必忧虑贫困。”这句话深深影响了曾国藩,并且是他成长的动力之一。
作为家中的长子,曾国藩自然深受母亲的影响。他在晚年回忆时也提到,自己和兄弟们继承了母亲的品质,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那股倔强的精神。他特别强调:“倔强”这两个字,对他而言至关重要,所有的功业和文章都离不开这种精神,正是凭借着“倔强”,他才能够在困境中屡屡突破。
例如,在江西的艰难岁月里,曾国藩深受同僚排挤,连带的湘军也屡遭侮辱。他的湘军处境极其艰难,常常面临毒骂和暴打,但曾国藩并没有因此屈服。他选择忍辱负重,将心中的愤懑压抑下来,专心于军事策略的调整和提升。他不断努力,即使面对一次次的失败,也从未放弃。
最终,当天京城被攻破时,谁也未曾预料到,曾国藩这个从屡次失败中走出来的英雄,正是在母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成就了不朽的功业。
参考资料:《曾国藩》、《清史稿》、《曾国藩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