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时代,标志着东汉王朝的灭亡与西晋统一之间的复杂演变。这段时间,军阀割席断交,地方势力频频自立,有十几位不同的势力自称帝王。根据史料记载,曹操在统一北方后曾进行过一次详细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当时北方大约有66万户人家,整体人口仅有400万左右。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频繁的战争以及不时爆发的瘟疫严重影响了人口的增长。那么,作为曹魏政权的首领,曹操究竟是如何壮大自己的军队的呢?
首先,最为直接且便捷的方法便是招募士兵。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方式的前提是必须拥有充裕的资金,而曹操的家族背景使得他能够提供这些财政支持。同时,他还与当地的一些土豪势力合作,迅速招募到5000名士兵。相比之下,刘备当时经济拮据,只能借助中山的商人张世平与苏双的支持,勉强招募了500多人。尽管曹操在人员上占据优势,但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却遭遇了名将徐荣,最终导致这5000名士兵尽数阵亡。此后,曹操转向扬州,得到了扬州刺史和丹阳太守的帮助,又获得了4000名战士,但由于内部散伙,最终只剩下了500人。
其次,曹操的基干部队大部分源自于青州的黄巾军。黄巾军是一个于公元184年由张角领导的庞大农民起义军。曹操与黄巾军在兖州展开过激烈的战斗,他以少胜多,赢得了胜利,期间有10万百姓和30万黄巾军投降与加入了他,从而使得曹操建立了青州军,增强了自己的军事力量。
再者,在曹操扩展势力范围时,他遇到了自保结寨的主人许褚。在说服许褚后,许家的士兵也纷纷加入曹操的阵营,成为他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军力。
最后,当曹操平定北方之后,他设立了名为“士家制”的制度,旨在将士兵与家庭“捆绑”在一起。这一制度规定,若士兵逃跑,其家族成员也将受到严厉的惩罚。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制度是终身制的,世代为兵,只有通过立下军功才能有机会转为平民。这一措施有效增强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