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衰败与积弱,根本无法挽回。面对列强快速崛起时的停滞不前,终于在列强的大炮轰响之际,无力反抗。这个曾在东方雄视天下的王朝,曾自视为天朝上国,却在船坚炮利的入侵者面前迅速崩溃,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完全显露出其虚弱的面貌。
在这些列强中,有一个与清朝关系密切的邻国,沙俄。沙俄虽然在多次侵略中并非出力最猛,却是要求清朝割地最多的国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沙俄以威胁和利诱的方式占领了外东北的大片领土,之后又试图侵占新疆,其野心不断膨胀。
清朝晚期,虽然割地赔款的行为令人丧气,但这已成不争的事实。有趣的是,看似软弱的晚清朝廷,在面对沙俄的威胁和勒索时,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反应。例如,在沙俄侵占新疆时,清朝不惜一切进行反抗,最终成功挫败沙俄的阴谋,收复新疆,并设立新疆省。
然而,面对沙俄强逼清朝签订不平等条约时,清朝在沙俄的炮口下屈服,最终被迫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割让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外东北完全划归沙俄。
清朝为何在面临同一侵略者时,展现出如此不一样的态度?一个拼命反抗,一个轻易割让。
由于沙俄与中国接壤,且清朝早已处于衰弱状态,沙俄将其视作可轻易征服的“肥肉”。无论是外东北,还是新疆,沙俄频频出手,目标不仅是这些土地,而是通过这些土地为更广泛的侵略打下基础。
沙俄的野心显而易见,清朝已清楚看出。但由于沙俄的军力过于强大,清朝深感自愧不敌,因此不断在割地和忍让中寻求短期的安宁,以便维持国家的存续。然而,沙俄侵占新疆时,清朝却选择了与往常不同的坚决反抗,毕竟新疆对西北地区的重要性非同小可。
新疆位于西北大门,一旦落入沙俄之手,西北地区将失去天然屏障,沙俄若站稳脚跟,未来很可能向西进军,进而威胁到整个中原。沙俄若占领西北后,便可以纵深推进,最终威胁到清朝的核心区域。因此,沙俄对新疆的侵占,比外东北的威胁更加直接且危险,这也使得清朝再也无退路,只能拼尽全力守卫。
然而,当时的清朝以慈禧为主导,许多官员无能且趋炎附势,缺乏真正的气节和能力。即便有些能臣,面对清朝积弊已久的腐败,依然感到力不从心。如何面对强敌沙俄,很多朝臣由于胆怯或个人利益的考虑,不愿站出来坚持出兵。
在是否出兵收复新疆的问题上,朝廷意见严重分歧。主战派由左宗棠为首,他坚决支持出兵,而主和派则认为这是激进做法。显然,这些官员在之前与沙俄的交锋中,已被沙俄的火力所吓怕。或者他们过惯了安逸生活,害怕动荡不安,至少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安享富贵。
然而,左宗棠并不愿意坐视国家的未来被卖掉。曾经与林则徐共谈的湘江夜话,已表明他有着宏大的志向。尽管清朝处于动荡,他的个人毅力和坚定信念让他在这一历史关头站了出来。慈禧虽然对外曾低调忍让,但她明白左宗棠是一个难得的中兴之臣。她虽然没有能力实现“中兴”,但也不失为一个理智的帝王,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甚至象征性地拨出一部分白银支持。
然而,实际的军费远远不足,收复新疆的希望显得非常渺茫。即便如此,左宗棠不顾军费短缺,依然坚定不移地展开行动。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清军最终在左宗棠的指挥下成功收复了新疆,伊犁也在多方压力下归还给了清朝。
与新疆的艰难收复相比,外东北的割地显得过于草率。沙俄轻松获得的外东北,黑龙江的总督奕山被广泛指责为“卖国贼”,遭到东北人民的强烈愤慨。尽管在战略意义上,外东北的失去比新疆的威胁小一些,但这并不代表清朝应放弃领土。无论领土的价值如何,丧失的都是国家的主权。
那么,清朝为何轻易放弃外东北?这并非单纯出于无法顾及的问题,更多的是因为奕山不像左宗棠那样具备坚强的领导力。当时东北人民虽然情绪高涨,民众也自发组织反抗,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军事领导,最终还是未能阻止外东北的失落。
从这个角度来看,外东北的失地并不是因为无法守卫,而是由于缺少像左宗棠这样的将领。而新疆能够收复,正是因为左宗棠的崛起和坚定的意志。因此,历史的进程中,伟大的爱国将领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即便是明君,如果身边没有像左宗棠这样的军事人才和坚定的国家意志,也未必能够带领国家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