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第8军的军长李玉堂接到了一项令人意外的命令——第8军要改为第十军。在个人层面,李玉堂对这个改动并未感到太多抵触,反而略感欣慰。之前的第8军只有第3师和第197师这两支乙种部队,而经过番号的更替,第十军则增添了第3师、190师和预10师三支部队,升格为甲种军。尽管如此,从军队地位来看,第十军的番号显然无法与历史悠久的第八军相提并论。毕竟,第8军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北伐时期,是老牌的精锐部队;而第十军则有着北洋直鲁军的背景,曾被认为是杂牌军的代表。
当李玉堂对于番号改动有所犹豫时,明眼人指出,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番号更换,尤其是看到第8军再次被撤销时,大家都不禁心生疑虑。身为黄埔军校一期的毕业生,李玉堂并不陌生于军中流传的种种说法。难道这次第8军的番号之变,背后另有玄机,尤其是关于蒋中正与“八”这个数字的微妙关系?
果然,李玉堂的猜测是正确的。从某一时刻起,蒋中正对数字“八”产生了不寻常的排斥。按理说,“八”是个象征着富贵和繁荣的数字,尤其是在蒋中正崛起的广东,甚至将“八”视作“发财”的象征。然而,这个象征好运的数字,却似乎对蒋中正并不友好。
这一切要从北伐战争谈起。在北伐初期,北伐军有七个军,其中前两个军是蒋中正的嫡系部队,由黄埔军校的学生组成,代表了蒋氏力量的核心。第三军由滇军的朱培德指挥,第四军是李任潮的粤军,第五军属于李福林的“绿林军”,第六军则是程潜的湘军,最后由新桂系的第七军组成。随着北伐的推进,第八军在1926年6月由湘军第4师扩编而成,唐生智被任命为军长。这个新成立的第8军,无意间成了蒋中正首次遭遇“逢八不顺”困境的起点。
有一次,蒋中正身着戎装,骑在一匹高头大马背上,前往视察第8军。第8军的军乐队奏响,气氛相当庄重,但谁知蒋中正的坐骑突然受惊,剧烈的跳跃让他摔了个大马趴。这一幕不仅令蒋中正感到尴尬,也成了唐生智眼中的“暗示”,他开始散布蒋中正在第8军面前不得志的说法,进一步加深了与蒋中正的对立。此后,唐生智不仅三度反蒋,而且每次都失败了,而第8军也因此屡次被撤销。
蒋中正对第8军的感情可见一斑。在抗战初期,第8军曾一度恢复编制,由宋子文通过与八国银行团合作提供资金支持,税警总团也由此得以装备。然而,第8军的表现依然未能达到蒋中正的预期,甚至因战争中指挥失误导致九江的迅速陷落,蒋中正对此极为失望,最终决定再次撤销该番号。
随着抗战的深入,第8军的番号频繁更换,每一次的重建或撤销,背后都有蒋中正对“八”字的排斥与疑虑。1940年5月,作为第8军的第六次撤销后,第8军的番号再度消失,而原第8军中的第3师则被拆分出去,重新组成了第十军。
有趣的是,在蒋中正不断与“八”字作斗争的同时,远在广东的陈济棠反而在享受“八”字的好运。陈济棠领导的部队也使用了“八”这个数字,担任第八路军的总指挥。然而,由于蒋中正对于“八”字的反感,陈济棠的第八路军在后来的历史中也并未得到善终。最终,这些“八”字的命运交织成了蒋中正长时间的心理阴影。
对于蒋中正来说,不仅仅是第8军,任何带有“八”字的部队似乎都无法获得他认可。最终,蒋中正的这种对“八”的偏见和恐惧,不仅影响了军事战略,更渗透到了他对待军事人员和部队编号的方式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