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主力转变为八路军,初期总兵力包括3个师和16个团(其中有2个教导团、1个独立团、1个特务团)。然而,我们知道,随着抗战的深入,八路军的规模不断扩展。在规模扩大之际,新的主力团逐渐成形,这些新部队的形成过程充满了挑战和艰辛,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或许令人意外的是,新主力的形成并不是简单的兵力增加,实际上有时经历了兵力先增长后下降的过程。本文将详细讲述“独臂将军”余秋里如何将第8团打造为一支精锐部队的过程。
在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除了最初那12个数字编号团外,其余的部队基本上是在各个战略区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组建的。以第8团为例,几乎每个战略区都有类似的编号,而本文所讲述的是第120师所辖的第8团。
这支部队的组建,可以追溯到1939年初,正值第120师主力进驻冀中地区。当时,从第716团抽调了3个连队,并从干部大队中挑选出104人,组成了第120师独立第3支队,贺炳炎将军担任司令员,余秋里将军担任政委。由于两位将军都是独臂,百姓亲切地称这支队伍为“一把手”部队。
刚成立时,第3支队并没有设团,而是将带走的3个连队编成一个大队,另有一个由干部组成的大队,总共兵力仅有300多人。经过与日军的首次交战,在板家窝一战中成功痛击日寇后,第3支队迎来了战果。随后,支队逐渐合并了游击队,成立了第7团,紧接着又将第六支队改编为第8团。
然而,第7团和第8团的规模起初都不大,总兵力加起来不到1600人。但冀中地区兵员来源丰富,许多本地青年积极参军。当支队驻扎冀西进行整训时,兵力开始迅速增长。很快,原支队副司令员常德善将新组建的六支队带领加入,组成了第9团。
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第3支队的兵力从最初的3个连迅速扩展为3个团,总人数突破了5000人,展现了极强的生命力。部队的规模扩大后,必须通过更加严格的实战锤炼来提升战斗力,尤其是在艰苦的地区,长途机动和野战条件下,部队的应变能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更大的考验。
1940年5月,第3支队转入晋西北并开始组织应对日军的夏季“大扫荡”作战。由于长途行军及作战中的伤亡,部队决定将第9团的两个营分别调入第7团和第8团,而另一个营则改编为支队特务营,并将剩余的干部整编为教导员。经过这次整编,整个支队的兵力大致维持在4000人左右。
整编完成后,第7团和第8团参与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在战斗中表现出色,特别是在山寨村一战中,他们成功缴获了1门九二式步兵炮,进一步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
百团大战后,第120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整编。此时,晋西北地区的敌情严峻,当地缺乏人口和粮食,兵员的补充远不如其他地区。甚至一些主力部队,如第716团,正面临着严重的缺员问题。在这种困境下,第120师决定将第3支队进行整编,一方面抽调兵力补充其他单位,另一方面将第3支队精简为一个团。
新的第8团被重新编制,并由原来的第7团为基础。第7团的作战能力较强,拥有许多有经验的老红军战士,特别是“硬骨头六连”在当时已经小有名气。为了照顾第8团的士气,在整编时保留了第8团的番号,而非第7团。
精简后的第8团下设3个步兵营,每营有4个步兵连。除了基本的步兵编制外,团的直属队还包括侦察连、通信连、特务连等各类支援部队,特务连包括重机枪、迫击炮以及专门负责警卫任务的步兵排。这种配置使得第8团的战斗力大大提升,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特别是在精简整编后,部队的战斗力得到显著增强,许多小规模战斗取得了不小的战果。
值得一提的是,第8团的战斗代价也是巨大的。1941年1月,第8团副团长左清臣带领第2营与300余名日军展开激战,成功歼敌50多人。战斗中,日军因受挫而调集更多兵力进行夜袭。当时,左清臣带领少数人员坚守阵地,最终为掩护师部运输队的安全,英勇牺牲。此次战斗,除了少数人员成功突围外,其余人员全数阵亡。这一壮烈事迹深深激励了第8团的每一位指战员,形成了强大的集体战斗力。
在随后的管涔山根据地战斗中,第8团在恶劣的条件下立足,坚持与日军作战29次,歼敌600余人,缴获武器装备4挺机枪、132支步枪。更令人惊讶的是,经过这段艰难时期的锤炼,第8团的兵力从1800人迅速增长到了2100人,展现出极强的恢复与扩张能力。以至于上级参谋长周士第在看到报告时,还专门询问数据是否报错。
这支不断壮大的部队,在抗战及随后的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最终成为闻名遐迩的部队。1949年全军整编时,第1军第1师第1团便是从第8团发展而来,成为了被誉为“天下第一团”的传奇部队。贺龙曾评价道:“余秋里打出了个天下第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