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7月12日,在李默庵率领的蒋军一绥区准备对苏中解放区发起进攻的前一晚,蒋介石下达了一道意外的命令,使得整个进攻计划戛然而止。“立刻停止进攻!”蒋介石的命令让李默庵感到莫名其妙。难道局势再次发生了变化?李默庵心中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
他开始回忆起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曾在交给他作战计划时的叮嘱:“与敌作战时,所有军事行动必须保密。过去,我们的行动往往没有动,敌人却能知道。”李默庵的猜测并没有错,这次进攻的机密性泄露了。
由于两党会谈尚未完全破裂,粟裕得到了有关该作战计划的情报并迅速传递给了仍在南京谈判的周恩来。周公立刻将此事向马歇尔汇报,而蒋介石听到这个消息后,显得心情复杂。看来他们的情报系统真是太厉害了,这种情况让蒋介石深感震惊。
当坏事已经被揭穿,蒋介石似乎也没什么办法。于是,他下令暂停进攻,也可以理解为他不愿再让事情继续恶化。
然而,谁也没有预料到,在原本由蒋军计划于13日发起进攻的同一天,华中部队却选择在这个时机对蒋军驻守的宣家堡和泰兴发起了猛攻。李默庵简直不知所措,心中产生了三大惊讶。
第一,华中部队竟然选择了这个原本应该由蒋军发动的进攻日子作为进攻时机;第二,华中部队竟然选择了宣家堡和泰兴这两个蒋军占领了半年多、作为前进基地的重要据点作为目标;第三,华中部队竟然选择了这样一支实力强劲的蒋军部队作为攻击目标,而不是容易对付的“软柿子”。
整83师的前身是抗战时期的100军,原属于王耀武的部队,虽然使用的是部分美式装备,但这支部队战斗力十分强悍。事实上,华中部队的出其不意与攻其不备正是他们此番进攻的策略,即选择一个敌人无法预料的时机、地点以及敌人意想不到的部队发动攻击。
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李默庵当然不可能袖手旁观。他立刻命令整65师和整69师第99旅前往支援。然而,更令人费解的是,距离战斗最近的整49师不仅没有增援宣家堡,反而撤回了平湖。这个决定无疑是李默庵的失策。
如果李默庵当时命令整49师立即增援宣家堡,或许华中部队正在攻坚时,可能会选择撤退。但李默庵没有下这个命令,因为他深知华中部队的打法灵活且难以捉摸,他担心这是华中部队的“围点打援”策略,如果贸然出兵,整49师很可能会陷入伏击。
经过激战,李默庵的蒋军损失了3000余人,这虽然在他看来并不算大损失,但接下来他却开始产生了新的计划。他认为,既然华中部队的主力集中在宣泰一带,那么如皋附近的防线应该相对空虚。因此,他决定派整49师向如皋发起进攻,借此出其不意。
然而,他的判断失误了。当他命令整65师和99旅稳守阵地,并调动整49师发起进攻时,华中部队的主力却突然出现在了整49师的侧后,并迅速摧毁了整49师的多个旅,造成了重大的伤亡。华中部队的这一决策出其不意,成功消耗了李默庵的大量兵力。
愤怒的李默庵决定把兵力集中在海安,他确信华中部队一定会迎战,因为一旦海安失守,蒋军将能够通过海安连接泰州至李堡的防线,巩固苏中南部的战局。然而,粟裕却在战略上做出了与李默庵完全不同的决策。
尽管连胜两场,华中部队的情绪高涨,粟裕依然意识到,敌人的后续进攻不会因此停歇。他深知,若无法保住海安,华中部队主力的撤离将变得极其困难。为了在复杂的战局中找到生机,粟裕亲自赶往淮安,并在得到上级指示后,决定实施“运动防御”战术,寻找新的反击机会。
最终,华中部队凭借这一战术成功地拖延了李默庵的进攻,击退了蒋军的多次攻击。尽管李默庵的军队占据了数量上的优势,但由于战术上的失误和对敌情的误判,蒋军的进攻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李默庵在总结失败的原因时,提出了三点教训。首先,他在战术上总是分兵合击,而对方则集中优势兵力攻击他一个方向;其次,蒋军的部队虽然名号众多,但战斗力参差不齐,华中部队却因训练有素,整体战斗力非常均衡;最后,李默庵深感自己指挥不及时,他总是过于依赖后方指挥,未能快速处理前线的紧急情况。这些都让他在战斗中始终处于不利局面。
尽管李默庵在苏中战役中最终失败,但他在总结中展现出了对战局深刻的理解,也显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反思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