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亲政后,他的治国举措无疑为后世树立了典范。除去他镇压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和三征噶尔丹的历史功绩,康熙帝的文治武功可谓辉煌。尤其在康熙中后期,人们称这一时期为“康熙盛世”。在古代封建王朝中,盛世景象屡见不鲜,文景之治让百姓安居乐业,贞观之治更是名声远扬。那么,康熙盛世下的百姓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与前朝相比,是否有更为显著的改善?
所谓“康熙盛世”,是指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后,直至康熙六十一年这段长达四十余年的时期。这一时期相对较长,其基本特点可以用14个字来总结:邦强国富、君富官富、小民勉可安生。
从康熙中期开始,他亲自两次征讨雅克萨,三征噶尔丹,成功驱逐策零敦多布,并安定西藏。漠北、漠西以及青海的蒙古各部归顺,大清的军威所向披靡,疆域辽阔。随着国家的强盛,国库充盈,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文化蓬勃兴盛。此时,清官辈出,数百年来未曾有过的盛世景象逐渐呈现出来。
康熙帝不仅治理国家有方,他的个人财富也颇为丰厚。其内库收入源源不断,银钱积累如山,甚至成为了全国最富有的人之一。与此同时,文武大臣们多来自贫苦家庭,但由于康熙帝的“赐予”政策,他们早已富贵一方。各省的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员,特别是盐政等地方官员,都能合法地从“应得之银”中获利。
康熙中期之后,相关统计显示,各省督抚和盐政的“规礼银”每年都有数万两,甚至高达二十万两。这些官员无需通过贪污行径,凭借这笔“应得之银”就足以过上富足的生活。
然而,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又如何呢?整体来看,百姓的日子虽然有些艰辛,但依旧能安生度日。尽管官府中存在一些弊端,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但朝廷也有免除赋税、赈灾救民、兴修水利等诸多德政。朝廷的清廉官员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对于百姓是否“安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丁征收相较前朝更为宽松,并未达到竭泽而渔的程度。尽管康熙年间的疆域辽阔,土地面积也比明朝时期有所增加,但征收的民田总量并未大幅度增加。康熙帝多次要求各省准确上报人口数量,以便合理征税。但面对普遍存在的隐瞒人丁现象,康熙帝采取宽容态度,甚至下令“不加赋税”。
其次,虽然康熙中期之后,关税和盐税有所上升,增加了民众的负担,但相比乾隆时期的暴增,康熙时期的负担仍较轻。例如,关税年收入已达200万两,而乾隆时期这一数额突破了800万两;盐税收入也翻倍增长,达到300多万两,而乾隆时期则高达700多万两。
第三,尽管康熙帝承认“火耗”问题的普遍存在,并在部分省份对此“加一”,但由于官员普遍未有贪婪之心,普通百姓负担相对较轻。每亩的负担仅为5毫银,约等于铜钱半文,这个负担对于百姓来说是可以承受的。
总的来说,康熙盛世期间,德政和弊政并存,但德政的影响较为显著,弊政的弊端尚未达到极端的程度。两者的对比之下,德政的成效明显。因此,大多数百姓依然能够安享安生生活。总的来说,在封建时代,若百姓家家有地、有饭吃,这便是盛世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