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六年(228年),马谡在诸葛亮的北伐中担任先锋,他未能遵循诸葛亮的作战指令,最终导致了街亭失守。蜀军撤退后,马谡被诸葛亮下令处死,然而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他死于狱中。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民间传说中,马谡并未死去,反而化身为另一位人物——宁随。那么,这种说法是否可信呢?
宁随这个名字出现在《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六回中,书中描述了他对局势的分析和战略建议。宁随的建议主要是提出通过孔函谷绕道进攻雍州,并且引导魏军的注意力,让蜀军有机会重新夺回汉中的局势。可以说,宁随的策略深具远见,但这一角色的具体背景却并未在历史正史中有明确记载。
关于马谡的结局,《三国志》中的记载存在一定的分歧。《三国志·诸葛亮传》明确写到马谡被诸葛亮处决,以此来为街亭战败负责。而《三国志·马谡传》则提到他病死在狱中,未提及处决的情况。另外,《三国志·向郎传》则提到马谡在街亭失利后因畏罪潜逃,而向郎选择隐瞒了马谡的行踪,最终导致自己被诸葛亮罢免。这三种记载分别指出马谡被杀、病死或逃亡。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假如我们假定这三种记载均有其真实性,事情的真相或许是这样:在街亭战败之后,马谡意识到自己犯下了难以弥补的错误,不敢再面对诸葛亮的责罚,因此决定暂时隐匿,寻求向郎的帮助。向郎由于对马谡的才华十分欣赏,认为若马谡交由诸葛亮处理,肯定难逃一死,于是建议他暂时避避风头。然而,诸葛亮很快便得知马谡的动向,将其捕获,并令向郎也因此被罢职。马谡的战败本就已经给蜀汉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他之后的潜逃行为更是加重了罪责。虽然诸葛亮曾对马谡寄予厚望,但他始终坚持依法治国,因此作出了杀死马谡的决策。根据《礼记·月令》的记载,古代常有“秋后问斩”的做法,意味着罪犯会在秋季作出最终判决,诸葛亮虽然下了死刑判决,却未能及时执行,而马谡最终因病死于狱中。这就为历史上的不同记载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然而,也有一种阴谋论者提出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诸葛亮把马谡视为自己的接班人,甚至不顾刘备遗训,力排众议让他作为先锋守卫街亭。诸葛亮给予马谡极大的支持和信任,指示他在街亭布防时依照自己的安排,只需在魏军到来之前拖延时间即可。即使街亭失守,主要责任应由诸葛亮的部署不当负责,马谡最多承担次要责任,不至于致死。诸葛亮显然并不愿意杀害他曾寄予厚望的将领,甚至有可能策划了一个“假死脱身”的计策,使马谡得以逃脱。无论马谡是否真的假死逃脱,这种猜测虽然流传甚广,但他与虚拟人物宁随并没有任何直接关联。宁随出自《三国演义》,他并非历史中的真实人物,因此无法成为马谡的化身。
综上所述,马谡的结局虽然存在不同的历史解释,但他与宁随这一虚构人物并无任何关系。历史的真相或许永远无法完全揭示,但从现有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窥见马谡悲剧的复杂性和诸葛亮对他既有期待又无奈的心情。
参考文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