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白帝城中的军帐内,蜀汉政权的创始人——刘备,正面临着自己生命的终点。此时的蜀国,刚刚从丢失荆州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又因为夷陵之战的惨败,遭遇了军队和装备的巨大损失。国内的士族们也开始动摇,军中的将士们焦虑不安,士气低落,整个国家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曾经并肩作战的创业三人组,关羽已经死于东吴之手,张飞也因过于严苛的管理死于自己人的刺杀,而如今只剩下老去的刘备一人。面对局势的恶化,刘备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凄凉。如果自己无法坚持下去,蜀国的未来该如何保障呢?
在刘禅年轻且缺乏治国经验的情况下,诸葛亮无疑是最适合接管蜀国政权的人。然而,随着蜀汉政权一系列失败的积累,谁也无法预知诸葛亮会作何反应。凭借他卓越的才能和广泛的人脉,若他决定离开蜀汉,完全有能力把这个由诸多势力组成的政权拆解掉,而东吴和魏国无疑会乐见其成。无论诸葛亮投向哪一方,都会受到对方热烈的欢迎和优待。除了公司控制权的争夺外,其他一切都可以为他提供——豪宅、宝马、官职,甚至更多。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蜀汉政权给予诸葛亮的待遇,也到了该重新商讨的时候。
然而,在这个时刻,刘备也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诸葛亮是否愿意继续为蜀汉效力?他是否还愿意继续打拼这块事业?刘备或许正为此深深陷入思索。
此时的蜀汉政权,早已面临外强中干的局面。最初的创业团队,关羽和张飞的相继去世让蜀汉的核心力量大为削弱,且诸如糜芳叛逃东吴,使得糜竺等人无法再受到重用。尽管赵云武艺高强,但在领导和策谋上稍显不足;庞统虽有远见,但不幸死于落凤坡;法正也因病去世。即使是在第二代领导人中,魏延虽然才智出众,但性格暴躁,不擅长与人合作,难以担当重任。因此,在这个时刻,具备足够能力且受人尊敬的人选几乎只剩下了诸葛亮。
诸葛亮的广泛人脉和深厚背景,不仅仅局限于荆州。在与刘备初遇之前,他已与荆襄一带的名士多有往来。正因为如此,刘备在未完全占领益州之前,便能通过诸葛亮的关系网,招揽到不少优秀的人才。作为外来人士,诸葛亮在治理益州时,成功地平衡了当地士族与外来势力的利益,确保了刘备家族的地位与利益最大化。
诸葛亮的才能与人品,也几乎无可挑剔。在刘备去益州时,诸葛亮负责荆州,为刘备打下了坚实的后方基础。刘备北上汉中时,诸葛亮则继续守在成都,确保粮草充足,支援战争。从两人相识至今,诸葛亮一直忠心耿耿,不负刘备的厚望。
终于,刘备做出了决定。他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真诚地与诸葛亮沟通,给予他一个能够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也为刘禅铺设了未来的富贵人生。尽管自己即将离世,刘备相信蜀汉政权能够继续发展,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因此,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上作为顶级职业经理人的形象深入人心,为了这份使命,他最终在五丈原病逝,未能亲眼见证蜀汉政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