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言
开门见山,本文的讨论对象主要是《三国演义》及其衍生作品,正史内容占的比重较少。并不是说正史不严谨、格调不高、价值不大,而是正史一旦偏离正轨,便能令人大开眼界、瞠目结舌。比如孙策和孙权的出生,就让人难以置信。孙策据说是他母亲梦中吞日而生,孙权则是母亲梦中怀月而产。你相信这种说法吗?如果不信,那又有何理由去嘲笑《三国演义》的不正经呢?
我们要做的,并不是一味地否定这些“不正经”的内容,而是要从中发现其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孙策和孙权的出生为例,为什么曹操和刘备的出生却显得更为“实在”呢?其实曹操手握天子权柄,统领北方,根本不需要用这些“不正经”的手法来塑造形象;而刘备即使卖臭豆腐,也是汉室宗亲,刘家的血脉流传千年。因此,曹丕和刘备登基称帝,一个是顺应大势(曹操的支持),一个是刘家的家事。
再来看孙权,他可谓是三国第一“搅屎棍”。一个赤壁之战,让曹操一统天下的梦想破灭;偷袭荆州,致使刘备东征失败;还毁掉了刘家复辟的希望。他想当皇帝?只能借助一些不正经的手段制造舆论。因此,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是《史记》惹的祸——刘邦的父亲在他母亲的身上看到一条龙,结果刘邦就诞生了。脑补一下,这场景如何?三观如何?随着时代的变迁,孙权的做法似乎进步了许多。至少在形式上,他和孙策的出生要比刘邦显得现代一些——只能从这个角度理解。
为什么在开篇就提到这些呢?很简单,理解了这些所谓正经或不正经的手法背后所传递的信息,就能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神明是人类创造的,往往不管当事人的同意与否,他们承担了历史地位和民众的期望——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三国演义》中的蜀汉五虎将。
二、蜀汉五虎将中,有四位成神
在《三国演义》中,唯一公开成神的角色是关羽。关羽在死后,魂魄在空中高呼“还我头来”,惊动了普净僧人,经过点化后便成了玉泉山的神仙大哥哥。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会发现关羽虽然成了神,却并没有展现出神仙的格局。接下来,他不仅附身在吕蒙身上怒骂孙权,还把吕蒙直接搞死。当他的头颅传到曹操手中时,竟然突然“复生”,令曹操大惊,竟然跪拜向他。之后,关羽还托梦给刘备,要求他替自己报仇。直到刘备临终,他才告诉刘备:“咱三兄弟很快就会团聚。”这一连串操作显然并不符合神仙形象。
关羽成神后的种种行为,显得相当不正经。有人可能会问:玉泉山是关羽的道场,三兄弟团聚后谁会当老大呢?这事儿不能深入探讨!只需再次强调,是否成神,最终不过是历史地位和民意的体现。关羽成神的事件,也带动了蜀汉五虎将的“神仙化”潮流。张飞后来也出现在《聊斋志异》中,那时的张飞已经成了神,且每三十年巡回一次阴曹,三十五年巡回阳世。
张飞的死后成神,显然是受到了关羽的影响。后人觉得关羽和张飞不可分割,因此不能只强调关羽,而忽视了张飞,这样关羽的威信就会大打折扣。不管怎样,张飞死后成神已经成为事实。
而马超的情况则显得略为尴尬。在《三国演义》中,马超的死亡并没有引起像关羽、张飞那样的震动。关羽和张飞的死亡,给人一种将星陨落、天地动荡的感觉,而马超的死亡只是通过诸葛亮的一句感叹来简单交代。马超的历史地位似乎较低,虽然他曾力战曹操,逼得曹操割须弃袍,但投降蜀汉后再无特别表现,因此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过,马超最终也以“神威天将军”的名号进入《正统道藏》,并在其中的“七十二阴雷部神将”名单中占有一席之地。尽管他的神仙地位没有关羽和张飞那么显赫,但相比其他三国名将,已算是一个小小的成就。
至于赵云,《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并未像正史中那样显得低调。他的形象被塑造得无比强大,甚至有“完美将军”的称号,打遍天下无敌手,这让整个曹魏的武将都感到忌惮。在《三国演义》中,赵云的表现无可挑剔,他在曹魏的军队中几乎没有对手,连张郃、徐晃也对他心生畏惧,反而各自高喊“活捉关云长”,显示出赵云的独特地位。然而,正是因为《三国演义》对赵云的过度塑造,他成了“水满则溢”的典型,神话了他以至于无法再进一步提升。因此,尽管赵云死后被民间封神,但这一神位的底气却显得不足。相比之下,关羽、张飞和马超的成神,显得更加有格调。
从另一个角度推测,为什么关羽、张飞和马超能死后成神?这三位人物都留下了巨大的遗憾,而不像赵云那般完美。由此可见,是否成神与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赵云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过于完美,反而缺乏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那么,黄忠呢?很遗憾,黄忠至今未能成神,也未能拥有赵云那样的“草头大神”地位。为什么黄忠被冷落,不能成神?主要有两个原因。
三、你看黄忠死时发生了啥
其一:现实需要!人们之所以创造神明,本质上是一种现实需求。凡是成神的角色,便成了人们崇拜的对象。神明的作用在于祭拜,而不是作为学习的榜样——这一点不容忽视。
若看蜀汉五虎将,谁最接地气,谁最励志?显然不是关羽、张飞和马超,而是赵云和黄忠,二者较为接近。从这一点看,黄忠的励志精神远超赵云。黄忠,年迈的老将,依然英勇,尤其是定军山斩夏侯渊的壮举,成就了他在蜀汉武将中的地位。尽管在那之后再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但他的励志故事足以让他成为民众心目中的英雄。黄忠的形象蕴含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也蕴含了“默默无闻,终成大器”的励志精神。而这正是民众最为推崇的特质。因此,谁又舍得让这样一位现实中最需要被激励的英雄去成神呢?
其二:关羽的否定!前文提到,《三国演义》中关羽是唯一一个被正式认定并且死后成神的角色,而他却在背后否定了黄忠。当关羽得知黄忠与自己平起平坐时,他立即表示:“我才不跟黄忠平起平坐呢!”这显然是对黄忠的侮辱,而关羽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和精神支柱不可轻易动摇。若黄忠被认可为成神,必定引发蜀汉内部的争议,造成不必要的内讧。
黄忠的死亡故事也证明了这些原因。当黄忠因刘备的一句“老迈无用”而愤怒,最终英勇赴吴作战,却中了圈套,导致他在夷陵之战中受伤并最终去世。在临终时,黄忠的遗言既表露出他对刘备的忠诚,也透露出他一生的圆满。这种励志和现实需求交织的形象,使得他无法成为神仙。
正因如此,黄忠未能成神,既是因为现实的需要,也是因为关羽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