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至今依然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其中《三国演义》更是描绘了魏、蜀、吴三国的长期对抗,最终却被司马家族一统天下。那些曾经赫赫有名的枭雄,死时带着不甘,留下了许多后人传颂的谚语,比如“关羽大意失荆州”。实际上,关羽之死与孟达、刘封的关系密不可分。
结交他主,心中不满
孟达与法正是同乡,两人自幼相识,并且共同研习才学。法正因奇谋多智,投靠刘备后深得信任,外界甚至称他为曹操帐下程昱、郭嘉的对等人物。正是因法正的提携,孟达也被刘备看重。然而,孟达的命运却与法正有所不同。
初期,孟达和法正投向刘璋的怀抱,但刘璋的懦弱、优柔寡断使得他们未能获得应有的重用。刘璋不仅性格迟缓,且无法有效治理百姓,且对于贤才缺乏识别眼光。孟达与法正的意见多次被忽视,最终导致两人心生不满。公元211年,刘备入蜀,刘璋派遣孟达与法正前去迎接,二人心知刘备贤明,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归附刘备。
刘备大喜,欣然接纳了两人,并初时极为重用孟达,先是让他驻守江陵,之后又任命他为宜都太守。孟达功绩显赫,然而在攻打房陵的过程中,由于误杀房陵太守——恰巧是诸葛亮的姐夫,导致诸葛亮心生仇怨。诸葛亮深知这是亲情之仇,虽未表面上出言,但心中早已记住。作为蜀汉的元老,诸葛亮的地位远超新加入的孟达,且与其他谋士关系亲密,孟达的做法自然引起了排挤。于是,刘备决定让刘封接管孟达的军权,继续攻占上庸。
然而,孟达对刘封接管自己的权力心生反感,他一心认为自己已打下基业,凭什么让刘封取代自己?此刻,他对刘备和刘封的态度开始产生了不满,而这份愤懑最终成了关羽和刘封悲剧的种子。
身世高贵,却难逃死劫
刘封,原名寇封,乃罗侯寇氏之后,刘备的外甥,拥有显赫的家世。按照宗法血缘来看,刘备和寇封属于同一家族,虽然血缘关系疏远,但彼此间自然有着某种默契。在刘备投靠刘表之时,刘表曾设宴招待刘备,期间,刘备与寇封相识,感受到他出类拔萃,便决定将其收养为养子。
尽管当时刘备的实力尚显薄弱,但他一直以仁义之名受到称赞。刘封看好刘备的前景,认为他终将大有作为,于是答应了认养并改名为刘封。然而,关羽对此却表示反对,认为刘备日后若有大成,刘封的实力必将威胁到刘备亲生儿子的地位。尽管如此,刘备并未听从关羽的劝告,因为他年事已高,又无子嗣,才会作出这一决定。关羽的反对,使得刘封心生不满,这也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伏笔。
在被刘备收养后,刘封屡次展现自己的才华与勇猛。他不仅在战争中表现突出,力气过人,还在张飞、赵云的带领下,勇猛地参与攻打西川,展现出了不亚于张飞的武艺。刘备对刘封的表现极为欣喜,任命他为副军中郎将。骄傲的刘封开始自认为自己是刘备的长子,未来必定继承家业,这使他显得越来越傲慢。
后来,刘备因对孟达的不安,派遣刘封去接管孟达的军队,攻打上庸。这片地形险要,但战略意义重大,有助于蜀汉的扩展。刘封顺利占领了上庸,但由于性格倨傲,他在与孟达会合后,频频侮辱孟达,这种轻视激起了孟达的愤怒。此时,关羽因出征北伐襄樊,发送求援信至上庸,但刘封出于个人恩怨拒绝了援助。孟达见此机会,心生报复之念,挑拨刘封与关羽的关系,最终导致了关羽的失败与死亡。
关羽之死,英雄末路
关羽,字云长,一生以忠义著称,深得刘备的信任,并且凭借超群的武艺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关羽的傲气源于其武力与声誉的双重加持,然而过度的自负让他未能意识到潜藏的危险。由于关羽过于自信,他未能采纳诸葛亮的建议,与孙权联合抵抗曹操,反而与孙权发生冲突,导致了局势的转变。
当关羽北伐时,他志得意满,连连获得战果,并曾大败曹军。但就在他自认为成功在望时,曹操与孙权联合对策,关羽未能料到敌人早已联合起来。在对樊城发起攻击时,他本希望通过刘封支援,但刘封因为与关羽的矛盾拒绝了援助。最终,关羽孤军奋战,樊城失守,江陵也被敌军夺走。关羽最后选择了逃亡,并再次请求上庸的支援,却依然被拒绝,最终在孙权的追击下被斩杀。
当孟达得知关羽之死时,深知刘备与关羽的深厚情谊,便决定投向曹魏。在投降前,孟达不仅带走了上庸的兵力,还将责任推到刘封身上。最终,曹魏攻占上庸,孟达通过利用刘封的内部分裂,成功控制了该地。
刘封逃回蜀汉后,刘备因心情愤怒而一度决定处决刘封。然而,回想刘封平日的忠诚与孝顺,刘备开始产生犹豫。诸葛亮认为刘封桀骜不驯,若他继位,未来难以驾驭,建议刘备早作决断。最终,刘备在痛苦中下令刘封自尽。后来,刘备得知刘封从未有背叛之心,这让他十分后悔,但一切已经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