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历史舞台上出现了众多杰出的将领与军事谋士。比如蜀汉国的聪明才智的诸葛亮和魏国朝政中的智勇双全的司马懿,这两位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无人不知。他们不仅是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更是彼此间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两人曾在战场上较量过,可以通过对比他们的军事才能来探讨这一点,但军事才能与政治手腕之间的转换却并非易事,因此在各自的政权当中,两者的表现更是需要进行另一番比较。
然而,后来蜀国的局势却出现了显著的倾斜,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则在于他们的后代身上。古人有云:“虎父无犬子”,这一观点在曹操与司马懿的儿子们身上显然是没有任何争议的。曹操的四位儿子个个才华横溢,的大儿子曹昂拥有超凡的武艺,二儿子曹丕文才武略皆可,三儿子曹植更是在短时间内能写出绝美诗篇,四儿子曹彰更是从小展露出大将的潜质。他们中随便挑出一个,都会在朝政或者战场上独挡一面。相对于此,司马懿同样培养出了司马师和司马昭两位出类拔萃的子嗣。
但不幸的是,诸葛亮的孩子诸葛瞻却未能实现这样的光辉前程。他在踏入政治舞台之际就遭遇了悲惨的命运,英勇战死于与邓艾的激烈交锋中。诸葛亮在蜀国享有极高的威望,众人都竞相向他投以巴结的目光。因此,诸葛瞻在蜀汉朝廷中受到了特殊的关照与宠爱,成长过程中几乎没受到实质性的锻炼。因此,当朝中有各类良策出台时,大家往往普遍认为是诸葛瞻的功劳,而不是蒋琬、费祎或董允等人。诸葛瞻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实在缺乏成长和锻炼的机会。
在一个位高权重的司马昭与英勇牺牲的诸葛瞻之间,鲜明的对比则愈发显而易见。司马昭死后被追封为皇帝,而诸葛瞻则只在战场上留下了一具遗体。由此可见,司马昭的实力远超于诸葛瞻,不禁让人想起“实力决定一切,眼光决定未来”这句话。两人不仅起点不同,甚至发展环境也截然相反,尽管诸葛瞻身后有像诸葛亮这样的名将作为支撑,但在各种局势的影响下,他的力量似乎已无力改变什么。此外,司马昭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经历的政治斗争以及拥有的智囊团和顶级将领,都是诸葛瞻难以企及和匹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