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提出疑问,为何唐高祖李渊不选择李世民作为太子,这样一来,无疑能够避免后来的玄武门之变。这种见解显得颇为简单和片面,实际上,历史上的李渊是绝不会册立李世民为太子的。纵观历朝历代的太子,李建成作为太子表现得完全合格,他实际上也是历史上功劳颇大的太子之一。
李世民登基后,开始大刀阔斧地改写历史,甚至将李建成的诸多功绩全部抹去。例如,著名的学者郭沫若曾经发出感慨:“知者无言,言者无知。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些不方便谈论的知者已经离世,留下的只有那些可以肆意谈论的无知之人。明白这个道理,就能洞悉古往今来的历史与英雄,是如何被重新创造的。”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唐朝的《贞观政要》、《旧唐书》、《新唐书》、《高祖实录》及《太宗实录》等史籍,依然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李建成。从他的军事才能来看,李渊自晋阳起兵,征战西河、下绛县、占领永丰、攻入长安等军事行动中,李建成始终冲在最前面,尤其是在攻入长安的过程中,其功劳无可替代。
当然,与李世民相比,李建成的军事才能相对逊色,然而他依然是一位称职的将领。尽管如此,作为皇帝而言,政治能力是更为关键的因素。李建成在识才方面颇具有敏锐的眼光,比如他能成功召集魏征、王珪等人才,这些人在后来的历史中为李世民所重用,成为许多后世传颂的名臣。正如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言,“当高祖在太原举起反旗时,李建成便与太宗各自带领一军。成为太子后,他所选用的官员,如王珪与魏征等,最终助力了贞观之治的伟大成就,这足以证明李建成本身具备相当的才智。”
在决定发动战争之前,李渊对李建成非常重视。当时,李世民等人多次劝父亲起兵,但李渊始终以李建成尚未抵达太原作为理由拒绝,最终待李建成抵达太原后,才正式发起起义,这显示出李建成并非只是一位纨绔子弟。在玄武门之变中,李建成被杀,其功绩也随之消失殆尽,这一点在他的墓志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李建成去世后被匆匆安葬于现在西安市丈八沟、郭杜镇的地区。2005年,考古专家在西安发现了他的墓志,查看后不禁感叹,历史的确是由成功者所书写。李建成的墓志显得异常简陋,与他作为太子身份的地位极不相符,甚至比一些普通大臣的墓志还要寒酸。
通常,墓志上会刻录亡者的生平、功勋以及评价等内容,但李建成的墓志铭仅有区区55个字。其内容为:“大唐故息隐(谥号)王墓志,王称建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公元626年)于京城去世,葬于雍州长安县高阳原,时间为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正月十三日。”
大家不妨留意一个细节:李世民为李建成所加的谥号是“隐”,这个谥号并不算特别贬低,但仍隐含着一丝惋惜的情感。总之,李建成并非贞观时期的史官所描述的那样,“无心政事,沉迷酒色,嗜猎无度”,他绝对不是一个平庸无能之辈。
参考资料:《旧唐书》、《贞观政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