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在击败鞑靼的阿鲁台后,瓦剌的马哈木趁机崛起,迅速崭露头角,拥有了统一草原的野心。对于朱棣来说,这种局势不能容忍,他决不允许马哈木一家独大。因此,公元1414年,朱棣再次亲自出征,目标直指瓦剌的马哈木。最终,在忽兰忽失温之战中,朱棣彻底击败了马哈木,几乎将其摧毁。而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战斗中,朱棣采取了全新战术——“三板斧”战法:首先使用火炮和火枪轰击敌军,接着派精锐骑兵发动冲锋,最后由步兵进行包围和掩杀。这一战法,也在近期热播的历史大剧《山河月明》中得到了生动展现。
一、三板斧战法:蒙古骑兵的噩梦
为了彻底分出胜负,双方必然进行一场规模巨大的决战。朱棣此时已经紧紧锁定了马哈木的主力部队,马哈木别无选择,只能选择一个地点,摆开阵势,与明军一决高下。否则,迟早会被朱棣消耗殆尽。面对朱棣,马哈木自信满满,认为自己仍然占有优势:一方面,蒙古骑兵冲锋威力巨大,另一方面,忽兰忽失温战场的地形也让他处于有利位置——瓦剌的骑兵可以从高地俯冲而下。然而,马哈木万万没有想到,朱棣这次带来了秘密武器,采取了全新的战术。
在《山河月明》的剧中,朱棣的指挥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战斗开始时,朱棣的第一招就是“开炮!”随着命令一声令下,明军的火炮开始猛烈轰击,火枪、鸟铳的枪声此起彼伏,打得瓦剌骑兵阵形混乱,士气动摇。这一波猛烈的火力,虽不能立刻击败敌军,但足以打乱其冲锋的阵型,同时也在心理上给瓦剌骑兵造成了极大的恐惧。
然而,这不过是朱棣的第一板斧,第二板斧紧随其后——骑兵冲锋。当明军的火枪部队完成射击后,他们会迅速向两侧撤退,为骑兵部队腾出通道。此时,明军骑兵如潮水般冲出,迅速向敌军主力展开猛烈攻击。与此同时,明军的骑兵还从两翼进行包抄,将瓦剌骑兵分割成若干个小块,瓦剌骑兵的整体冲击力瞬间瓦解,完全没有了先前的威慑力。
接下来,第三板斧便是步兵的掩杀。瓦剌骑兵被骑兵打散后,明军步兵迅速跟进,趁着敌军混乱、士气低落之际,展开猛烈进攻。一旦敌军阵脚散乱,明军步兵就会迅速包围,将敌兵一个个地戳死。朱棣的这一战术,充分发挥了明军火器的优势,巧妙结合火器、骑兵和步兵三者的力量,造成了瓦剌骑兵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的局面。对于瓦剌而言,这场战斗简直是屠杀!
二、支撑三板斧战法的核心力量
朱棣在亲征瓦剌时,总是号称调动了三五十万大军,但实际上,能用于正面交战的主力部队不过数万人。支撑朱棣这一战法的核心力量就是神机营、三千营和五军营。
- 神机营:这支队伍是朱棣在1410年后建立的,专门负责火器战斗。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火炮、鸟铳、神枪等火器,这也是朱棣第一板斧的主力。
- 三千营:这支队伍最初由三千蒙古骑兵组成,后逐渐补充了大量精锐骑兵,实际人数远超三千。三千营负责在第二板斧中从正面冲杀敌人。
- 五军营:五军营包括了骑兵和步兵,分为中军、左军、左掖军、右军、右哨军,统称五军营。在第二板斧时,五军营的骑兵负责包抄敌军,两翼猛攻;而在第三板斧时,五军营的步兵会从后方发动致命一击。
三、三板斧战法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朱棣的三板斧战法对后世的军事战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三四百年来,法国的拿破仑便采纳了类似的战术,以“炮兵轰击、骑兵冲锋、步兵进攻”的方式,征服了整个欧洲。尽管拿破仑自称是三板斧战法的发明者,但历史上早有朱棣的身影。现代战争中,我们依然能看到三板斧战法的影子,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火炮、机枪的普及,使得这一战术进一步升级。
二战期间,虽然骑兵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坦克的出现,无疑继承了骑兵的冲击作用。从这点来看,朱棣的三板斧战法并没有过时,现代战争中的核心原则依然是火力打击、突破封锁、完成扫尾。无论历史如何进步,朱棣的战术依然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