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说到关羽失去荆州,许多人都会感到惋惜,因为这不仅让刘备集团的实力大大削弱,而且直接影响了三国的格局。对于关羽失荆州的原因,众说纷纭,观点各异。有的认为,关羽过于自信,轻信了吕蒙和陆逊,调走了南郡的守军支援樊城,导致江陵防线空虚,最终让吕蒙轻松夺取了荆州的三郡(南郡、零陵和武陵)。还有人指出,关羽性格高傲,和糜芳、傅士仁不和,这直接导致两位将领没有抵抗,轻易将南郡和公安献给了孙权。更有说法称,关羽曾拒绝孙权的联姻提议,并且由于樊城前线粮草紧张,擅自取走湘关的粮草,给孙权提供了攻打荆州的理由,吕蒙趁机白衣渡江夺取了关羽的根据地,最后导致关羽败走麦城,被擒杀于临沮。
当然,关羽失荆州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刘备集团对联盟关系的判断失误。接下来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一点。
孙刘联盟的“蜜月期”
最初提出孙刘联盟战略的,是鲁肃——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谋士。公元208年,曹操南下攻打刘表,鲁肃建议孙权派人前往荆州探察局势。鲁肃刚到夏口,便得知曹操已在进军荆州的路上,于是日夜急行,赶到南郡时,刘表的儿子刘琮已投降曹操,刘备在危急之间准备南渡长江。鲁肃随后追上刘备,详细阐述了孙权的意图,并提到江东的稳定与强大,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刘备也派遣诸葛亮与鲁肃一同前往东吴,促进了孙刘联盟的形成。
孙权在周瑜和鲁肃的支持下积极推动联合,最终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之后,通过一系列的南郡之战,周瑜成功击退了曹仁,占据了南郡和江夏郡,而刘备趁机夺得了荆南四郡(零陵、武陵、长沙、桂阳),从而形成了荆州的第一次分配。紧接着,鲁肃建议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以减轻来自曹操的军事压力,并帮助刘备应对襄樊一线的防线。此时,东吴与刘备的联盟达到了最为稳固的阶段,双方在赤壁之后共同抵御曹操,度过了一个相对平稳的“蜜月期”。
孙刘联盟的紧张期—湘水划界前后
湘水划界前:
随着刘备成功占领蜀地,孙权开始要求刘备归还当初借给他的南郡。刘备却并未立刻履行诺言,反而提出在得到凉州后再交还荆州。此举令孙权感到愤怒,而为了和平解决争端,孙权派遣鲁肃向刘备索回南郡,然而孙刘两军的将领在阵前发生了激烈争执,最终双方未能达成一致。
孙权不满刘备的态度,决定通过武力解决问题。一方面,孙权派遣鲁肃率兵进攻益阳,另一方面,吕蒙则开始行动,准备通过军事手段夺回荆州的部分地区。吕蒙巧妙地信函诱降长沙、桂阳两郡,并成功说服零陵太守郝普投降东吴,逐步掌控荆州南部的关键地区。
湘水划界中:
刘备得知荆州有失,迅速亲自带兵从益州赶赴公安,双方一触即发,但此时曹操加大了对汉中的攻势,刘备担心一旦曹操攻下汉中,将可能威胁到蜀汉的安全,于是他决定与孙权暂时和解。双方达成协议,以湘水为界分割荆州,江夏、长沙、桂阳归孙权,而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这一划分表面上看似解决了争端,但其实孙权并没有从中获得实质性利益。
湘水划界后:
湘水划界并未让孙刘两国的关系得到真正的平息。尽管东吴获得了长沙和桂阳两郡,但南郡依旧未能收回,且刘备通过这一协议实际上占据了更多的战略优势。由于双方利益未能完全平衡,原本的联盟关系逐渐变得紧张。
孙刘联盟关系的破裂
刘备成功夺取汉中后,实力愈加强大,与东吴的差距逐渐拉大。孙权意识到刘备逐渐强盛,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决定采取措施遏制刘备的扩张。尤其是在鲁肃去世后,吕蒙上任,提出了通过武力夺回荆州的策略。吕蒙认为:“今天若不趁东吴强盛时图之,等到刘备强大后再反击,恐怕难以实现。”他深知孙权和刘备之间的合作已难以持久,决定先发制人,夺回荆州。
与此同时,关羽的北伐在初期进展顺利,甚至一度围困了曹仁,水淹了于禁的七军,威震华夏。刘备若继续支持关羽攻占襄樊,孙权的处境将变得更加艰难。于是,孙权在与曹操私下结盟的同时,开始加紧准备武力夺回荆州。最终,孙刘联盟破裂,关羽在东吴和曹魏的夹击下迅速失败,兵败麦城,最终身亡。
对孙刘联盟的反思
孙刘联盟的破裂,根本原因在于刘备集团对联盟关系的失误判断。自鲁肃去世后,吕蒙的策略发生了根本转变,东吴不再单纯依赖联盟来获取利益,而刘备集团依然未能意识到这一变化。刘备在得到益州后未能顾及东吴的感受,反而自满于自己的地位,认为湘水划界前的争执只是简单的领土分配问题。随着东吴逐渐被边缘化,孙权无法忍受刘备集团的膨胀,最终选择撕破脸皮,夺回荆州。
从孙刘联盟的开始,到蜜月期的合作,再到紧张期与破裂,刘备集团收获了丰厚的利益,而东吴的收益远远不足。最终,东吴选择背叛,撕毁协议,夺回荆州。刘备在此过程中未能看到联盟关系的微妙变化,过于依赖曾经的盟友,错失了对联盟破裂的预判。这正是关羽失荆州、兵败身亡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