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在人们心中往往被视为一个以残暴统治著称的王朝,然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却曾评价道:“元朝是‘以宽失天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实上,元朝仅仅经历了短短98年的统治,却换了十几位皇帝,且后宫中干预政事的皇后多达11位。虽然她们表面上是“垂帘听政”,但实际上拥有决定大事的权力。皇帝的宽容甚至无能,使得这些皇后逐渐掌控朝政。同时,皇室成员大多与臣子的女儿联姻,形成了前朝后宫互相勾结的局面,严重扰乱了国家政局。元朝虽以对百姓和异族残酷著称,但最终导致王朝灭亡的,恰恰是内部的帝后权力争斗。
——·皇后如何干政·——
在某些时期,皇后不仅下达国事命令,还能随意更换朝中大臣。这种局面源自缺乏统一的忽里勒台大会,例如,当宗王们未能如期出席,朝会无法举行时,皇后便掌握了实权。以脱列哥那哈敦为例,她因对某些臣子心怀不满,于摄政期间利用权势进行报复,导致国家一度陷入混乱。贵由汗去世后,国政再次失序,他的妻子斡兀立一海迷失与大臣共同掌控政事。成宗朝后,长达半年的垂帘听政也见证了皇后对政权的掌控。裕宗之后,伯蓝也怯赤更是在忽必烈去世后,派遣遗伯颜追召铁穆耳合罕,并在铁穆耳正式继位之前掌管朝政,召集忽里勒台以确保权力平稳过渡。
由于缺乏完善的皇位继承制度,帝位空缺期间的混乱在所难免,皇后能在此时镇定自若,处理国政、维护机构运转,保障继位顺利,这种贡献无疑值得肯定。
皇后不仅影响皇帝人选,甚至直接参与皇帝的立定。众所周知,元朝并未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早期采用忽里勒台选帝制,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一制度名存实亡,逐渐演变为皇族内部争权夺位的工具。元代后期,更是名义上的制度被抛弃,皇后在其中的作用尤为突出。
以睿宗后唆得禾帖尼为例,她凭借强大的政治实力和非凡胆识,成功促成帝位从窝拥台系向拖需系的转移。铁穆耳即位期间,他的母亲阔阔真实际掌控国政长达一年之久,召集忽里勒台组织选帝大典,参与者包括南必哈敦、她的女儿别克臣哈敦、蛮子台、阔阁真哈敦等众多权贵。
成宗铁穆耳之后,忽里勒台选帝制度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宗室内部用武力夺权的局面,如武宗的夺位。后期的英宗、宁宗、顺帝等均由皇后扶立,这多半是为了方便皇太后掌控朝政。仁宗去世后,明宗理应继位,但顺宗昭献圣元皇后答已认为明宗年轻有为,难以控制,因而支持英宗即位。英宗上台后果断整顿朝政,铲除答己势力,令其痛悔不已,最终病逝。
顺帝时期,完者忽都皇后更是策划“内禅”权力转移,因为顺帝疏于政事,她与皇太子联手谋划内禅,甚至派遣亲信干预朝政。世祖南必皇后在至元二十年被纳为皇后,积极参与政事,世祖时期她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另一位成宗时期的卜鲁罕皇后,凭借对贤臣的信任和果断处理政务,推动了所谓“大德之治”,但她的权力欲也逐渐膨胀,甚至将顺宗妃答已及其子仁宗贬谪外地。成宗去世后,她试图垂帘听政,但因仁宗派系反击失败告终。
蒙古古代妇女以朴实干练闻名,成吉思汗的母亲宣懿垦后就是典范。元朝历史中,数位皇后或皇太后积极参政,辅佐皇帝,留下深刻的政治影响。
如睿宗庄圣皇后唆侨禾帖尼,她在定宗和宪宗朝政中扮演关键角色,甚至在太宗朝仍备受尊敬,表明其在政治中的重要地位不可否认。裕宗徽仁裕圣皇后周阔真凭借聪明才干,早在世祖晚期便崭露头角,促成真金即位。成宗朝她作为皇太后,参与了许多重大决策。比如面对阿难答及其军队皈依伊斯兰教的棘手局面,她建议尊重宗教自由,避免冲突,成宗因此改变策略。她还对成宗征讨海都和都哇的时间安排提出重要建议,获采纳。
世祖朝的昭睿顺圣皇后性格明敏,深谙国政之道,她的治理贡献颇为显著,甚至推动废除占贿牧马之弊端。她崇尚节俭,亲自带领官员纺织,这在封建社会中极为罕见。
皇后干政引发的两宫矛盾在元朝日益激烈,皇后与皇帝之间的争权斗争不断升级,演变成政变、暗杀乃至宫廷内斗。弱势的皇太后有时被逐出权力中心,甚至被赐死,这种情况贯穿元朝后期直至灭亡。
这反映了元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皇太后一旦尝到权力的甜头,便不会轻易放弃,势必与新皇帝发生激烈冲突。比如定宗朝后,海迷失与失烈门母被赐死,实际上是她们在政治斗争中彻底失败的标志。成宗后卜鲁罕皇后在理政过程中权力欲望膨胀,也招致反对。
元朝皇帝对乳母极为尊敬,不仅对乳母本人,还加封其丈夫爵位。皇帝们对生母更是唯命是从,唯恐违逆皇太后旨意。
武宗虽尝试改革,但因封爵过盛、太后胡作非为,导致元朝统治开始走下坡路。仁宗虽然贤明,礼待皇太后和宗室,秉承世祖立法,尽力治国,却依然无法挽救元朝走向衰亡的命运。
令人意外的是,表面柔弱的英宗上台后却毅然进行大刀阔斧改革,肃清皇太后势力,最终令答己势力消亡,答己也因此痛苦致死。文宗卜答失里皇后的结局还算宽厚,但顺帝答纳失里皇后则命运悲惨,她出身燕铁木儿家族,家族权倾朝野,权势极大,导致她在权斗中身陷险境。
——·皇后干政的特点·——
除了成宗卜鲁罕皇后,元代大多数皇后在朝廷缺乏强有力的支持。脱列哥那皇后甚至无法获得儿子阁端的支持,她曾试图利用曾为合罕大臣的忽炭异密等人来打击政敌,诬陷他们与自己有勾结,但被对方拒绝。
成宗卜鲁罕皇后虽然拥有一些支持者,但最终在宫廷政变中失败,主要因丞相哈刺哈孙反对。顺帝完者忽都皇后的干政同样遭到大臣们普遍反感。
皇太后和皇后多通过儿子和侍从传达意志,宦官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如唆鲁禾帖尼、阊阍真、答已都曾以皇太后身份左右政治,顺帝完者忽都皇后更与皇太子勾结,借助侍从为权力保驾护航。
后来奇氏多次举报朴不花,反被弹劾和贬黜。皇后与太子、宦官、奸臣狼狈为奸,造成朝政混乱,最终导致元朝灭亡几乎不可避免。
——·皇后频繁干政的原因·——
综上可见,元朝皇后频繁干政的现象十分突出,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虽其他朝代偶有皇后干政甚至称帝,但数量远远不及元朝。
这主要反映了蒙古社会的发展形态。11至13世纪的蒙古虽然处于父权家长制氏族阶段,但仍保留着母权制的遗存。比如舅父对外甥拥有特殊地位,女婿入赘的风俗也广泛存在。举例来说,也速该把阿秃儿送去为儿子求婚,指明是去找儿子的母舅的女儿作为妻子。类似地,女方也会将自己的儿子留下做女婿。成吉思汗年幼时便被留在论辞禅家做女婿,这种关系体现出母方亲属的特殊地位。
蒙古妇女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她们不能被禁锢在家中,正如马可波罗所言,“所有买卖以及家庭所需之物几乎都由妇女操办。”妇女不仅承担国家务实工作,也生产游牧生活必需的物品。
蒙古妇女在家庭中地位显著,柏朗嘉宾曾赞赏蒙古少女及妇女的勤劳敏捷,甚至指出“所有女子在家中大权独揽,部分甚至像男子一样射箭。”虽言过其实,但妇女在家庭中享有较大权力无可争议。
蒙古人极为尊敬妇女,出征时妻子伴随统帅同行,参与军事演习的大猎活动时,贵族们也携带后妃同行。皇帝与王公常与尊贵的哈敦(汗妃、王妃)商讨国事。现今蒙古一些保留古俗的部落,如科布多区的拜特族,仍证明妇女特别是寡妇拥有财产和经济地位。
综合来看,蒙古男子普遍“妻管严”,女性地位因此提升不少。但家庭争吵是小事,干预朝政则是大问题。更何况元朝末年,掌权的皇后凭借私心肆意袒护宠臣,操控皇帝。
由此看来,元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朝堂荒唐至无法挽救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