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共培养了81位开国将领,位列全国各省份的第九名。在这一点上,如果再考虑到战时的特殊背景,北平和天津曾是河北的省会,那么出生在京津地区的10位开国将领也可算作河北籍。因此,河北省实际出产的开国将领数量应为91位。值得注意的是,在这91位将领中,仅有三人晋升为中将,其余的则大多是少将。
与河北省相似,山东省的开国将领也以少将为主,共有三名中将和86名少将。山东和河北的少将,几乎全都经历了抗战时期的艰苦岁月,许多曾是八路军的成员,凭借着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最终脱颖而出。那些年,战火连天,硝烟弥漫,数不清的牺牲和鲜血浸染了历史的篇章,成为了令人肃然起敬的壮烈故事。
河北省平山县的战斗历史尤其显赫,县内有超过5万人参战,然而在这片血与火的土地上,尽管有5166名英勇的儿女献出了生命,平山县仅培养了开国少将栗彬成一人。在战争岁月里,河北不仅错过了三位上将和一位大将的培养机会,还失去了太多宝贵的将领资源。
谈到这些错失的将领,不得不提到中央红军的长征历史。长征的主力部队包括红一军团、红三军团与红五军团。特别是红五军团,它作为中央红军的后卫,肩负着保卫全军安全的重任,被誉为“铁流后卫”,而这支队伍的历史充满了传奇与血泪。
董振堂,河北邢台新河县人,早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与蒋介石、白崇禧、叶挺等人同校。1926年,他作为西北军第5路军团长,参与了北伐战争。1930年,冯玉祥战败后,第五路军被蒋介石收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并参与了对红军的围剿。由于内部矛盾和反对蒋介石的政策,1931年12月,董振堂和季振同联合策划了宁都起义,率领16000名士兵加入了红军,为红军增添了重要力量。
宁都起义的规模庞大,几乎和南昌起义相当,起义成功后,起义军被编入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红五军团成为中央红军三大主力军团之一,董振堂和季振同也因此开始了他们的红军生涯。直到1933年,赵博生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36岁,早逝的赵博生本可以在解放后获得上将军衔。
同为河北的季振同,虽不像董振堂那样广为人知,但同样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他不仅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佼佼者,且年仅25岁就担任了冯玉祥的主力师长。季振同以智勇双全著称,曾创造性地通过声东击西、设法迷惑敌军。尽管在苏区的“肃反”运动中被冤杀,直到1979年才得到平反,季振同的冤屈令人扼腕,若无这场误杀,他的将来定会更加光辉,解放后至少也是一位上将。
而红五军团的历史也充满了惨烈与荣耀。在长征的过程中,董振堂率领红五军团背负着极其艰巨的任务,与敌人周旋、寸步不让。在湘江战役中,红五军团损失惨重,所部红34师全军覆没,战斗中,伤员只能被留给沿途的百姓照料,战士们忍受着饥饿与伤痛,甚至连生死都无法掌控。
与张国焘的内讧,也让红五军团陷入了更为艰难的境地。张国焘无视红五军的苦战,随意调动红五军的队伍,导致红五军失去原本的战斗力。然而,尽管如此,红五军依然以其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战斗力,打出了令人敬畏的成绩。
在随后的高台之战中,董振堂和红五军经过长时间激战,最终因弹尽粮绝、无路可退而选择突围。战斗中,董振堂英勇牺牲,而红五军的将士们也大多壮烈牺牲。高台失守后,西路军全军覆没,近七千人牺牲,原红五军的烈士更是成为英雄的象征。
河北省除了董振堂,另一位有资格晋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