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陈赓终于从南京的困境中逃脱,登上了开往江西的火车。令他意外的是,途中竟遇到了自己在黄埔军校时的教官钱大均。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作为对立阵营的军官,钱大均不仅没有逮捕他,反而送给了他一笔不小的银钱作为路费,这让陈赓感到非常困惑。究竟钱大均为何会如此宽容,甚至主动资助他?这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秘密?
一、奇怪的行为
1933年,正值中国革命的关键时期。我党不仅要警惕国民党的严密追捕,还要防范日本侵略者的不断威胁,革命进程异常艰难。陈赓作为党内重要的领导干部,他的被捕无疑为革命蒙上了阴影。为了保护这位重要人才,中共中央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将他救出,保全革命的核心力量。在多方努力下,陈赓成功逃离南京,顺利登上了通往江西的列车。尽管身着便装,假扮成普通商人,心中仍然忐忑不安,害怕被人认出。他在车厢内沉默寡言,尽量将帽檐压低以掩饰身份。然而,令他意外的是,即使如此,钱大均依旧认出了他。令人更加诧异的是,钱大均不仅没有立刻抓捕,反而选择放行。更奇怪的是,临别时钱大均还派人送给他一笔丰厚的资金,助他顺利抵达目的地。这一系列举动令陈赓百思不得其解,甚至钱大均身边的部下也纷纷疑惑,为什么钱大均会如此对待这位昔日的学生?
二、多年后的重逢
钱大均目送陈赓渐行渐远,心中不禁浮现出多年前的往事,眼神中透出深深的欣赏。早在陈赓进入黄埔军校之初,钱大均就担任参谋长,身份上理应是他的教官。彼时的钱大均已经是资深的革命者,凭借丰富的经验,他一眼便看出陈赓的非凡潜质。在校期间,钱大均格外关注陈赓,多次公开称赞他的军事才能,并寄予厚望。陈赓不仅以幽默风趣、活泼开朗的性格赢得了众多同学的喜爱,更以独到的军事见解和卓越的才华吸引了钱大均和蒋介石的注意。国民党一度希望能拉拢陈赓投诚,以壮大自身力量。但陈赓秉持坚定的革命信念,始终忠诚于共产党,决心为中国革命奉献终生。尽管两人后来成为对立双方,钱大均仍然对这位昔日学生心怀敬重,不忍伤害他。
除了个人情谊,钱大均还考虑到了蒋介石的复杂心态。陈赓曾在第二次东征中救过蒋介石一命——那次蒋介石陷入重围,是陈赓挺身而出将其救出,保住了他的性命。此恩情令蒋介石铭记于心,因此在陈赓被捕后,并未对他严刑逼供,而是采取软禁的方式,试图策反。面对坚定的陈赓,蒋介石无奈只能选择惩罚他。消息一出,引起了黄埔校友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特别是宋庆龄的激烈谴责,使得蒋介石不得不改变策略,秘密释放陈赓,制造他“逃走”的假象。
钱大均作为蒋介石的亲信,深谙其对陈赓的复杂感情,明白这是一次权衡利弊后的无奈之举。因此,他在认出陈赓时选择沉默,并邀请他到自己的车厢叙旧。面对钱大均的笑容和问候,陈赓内心紧张不已,却只能硬着头皮应对。钱大均见状,微微一笑,没有揭穿他的伪装。更令人惊讶的是,钱大均在陈赓下车前还特意让手下送上一笔银两,助他顺利离开。陈赓拿着这笔钱,虽然疑惑重重,却也顾不得太多,只得道谢后离去。
回头看来,钱大均显然清楚陈赓的目的和立场,但考虑到蒋介石对陈赓的重视及当时的政治压力,他只能选择放手,这既是为蒋介石保全面子,也是对人才的惜惜。钱大均对手下解释说:“凭他在校长心中的地位,我敢动他一根毫毛吗?”这番话不仅体现了陈赓的重要性,也展现了钱大均作为蒋介石心腹的聪明与机智,堪称国民党高层的典范。通过这一事件,我们不仅看到了陈赓的卓越才干,也感受到了那个复杂时代人物间微妙而深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