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官与武职晋升的标准有显著差异。文官的晋升主要基于资历,只要在任职期间有一定的政绩,且任期已满,就可以进入吏部的晋升程序,晋升速度相对稳定。与此不同,武职官员,尤其是八旗和绿营的将领们,其晋升则完全依据另一套制度,这套制度的核心标准便是“军功”。
军功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官员是否能获得晋升、世职或世爵等荣誉。对于何种军功可以晋升或获得世职,朝廷有着一套详细且复杂的规定。借此机会,御史便与诸位深入探讨关于军功的具体细则。
首先,八旗将官的晋升分为两个层次。副都统及以上的将领,晋升通常采取“部议”的方式,换句话说,兵部会根据上级指示,议定功绩,然后由皇帝审批通过。这些高级八旗武职大多出自显赫背景,晋升和授爵的机会相对较大,因此他们的晋升过程更加优先且宽松。
而副都统以下的官员,则采用了“功牌制度”。所谓功牌,就是兵部颁发给立下军功的证明,类似于现代军队中的一等功、二等功证书。功牌有固定的规格,《大清会典》记载其形制:用紫绫面纸包裹着螭纹边,牌上标明了立功的具体时间,并加盖兵部大印。一等功牌长二尺八寸,二等功牌长二尺四寸,三等功牌为二尺二寸,四等功牌长二尺,五等功牌长一尺八寸。
每次战事结束后,兵部都会统计官兵的战功。获得一等功的将领会得到一等功牌,依此类推,立下五等功的则获颁五等功牌。如果某些官兵的功绩不够明确以便评定等级,通常会直接颁发三等功牌,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发生。
八旗官兵的品级和爵位是紧密相连的,换句话说,品级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获得的爵位。例如,一等轻车都尉通常会授予三品官,因此,八旗将领获得世职和爵位,实际上就是等同于相应的官品。但获得世职和爵位并非轻松易得,朝廷对这一点有着严格的规定。任何拥有功牌的八旗将士,都有机会被授予爵位,但授予爵位的条件却相当高。
熟悉清代爵位制度的读者应该了解,世职和世爵的晋升是以“云骑尉”为标准的。例如,二等轻车都尉若想晋升为一等轻车都尉,便需要通过获得一个云骑尉。而三等男若获得云骑尉,则晋升为二等男,依此类推。
八旗官兵想要获得云骑尉的难度不小。根据制度,八旗的一二品官如果拥有两个一等功牌,并各持有一等至五等的功牌,便可加封云骑尉。而三至五品官则需要拥有三个一等功牌,外加其他功牌各一。级别越低的官员,获得云骑尉的条件越苛刻。特别是七品以下的官员,必须拥有五个一等功牌和其他功牌各一,才能获得云骑尉。
显然,朝廷在军职晋升上表现出对高级武职的偏袒,这一点在绿营的晋升制度中也有所体现。绿营和八旗在军功晋升的具体标准上有所不同,后者显然更为复杂严格。
绿营的晋升同样与军功密切相关,其军功的评定标准以副将为分界线。副将及以上的军官,需要由兵部议定并由皇帝批准。而副将以下的官员,则实行“功加制度”,即没有具体的荣誉证书,军功会被记录在册。功加的标准也不同,像一等功会记作“功加一等”,并进行二次记录;二等功则记作功加一等,并记录一次;三等功则只记为军功三次;四等功和五等功则也有相应的记录方法。
和八旗相比,绿营官员想要获得世职和爵位的难度更大,这与清代朝廷“重满抑汉”的政策息息相关。可以说,绿营官员想要获得云骑尉的机会极其渺茫,特别是对于低级别的武职官员。根据具体规定,提督必须获得十次一等军功,总兵需要十二次,副将则需要十四次,参将要十六次,游击需十八次,其他低级官职的标准则更高,通常需要二十次、二十二次甚至更多。
总体而言,绿营中低级武职的官员几乎不可能获得云骑尉,这也显示出清代对八旗系统的偏爱,即便是提督、总兵等高级职位的人,获得云骑尉的机会也并不多。
至于军功的具体标准,兵部有明确规定。例如,敌军与我军对阵时,首先冲进敌营的前三名将领可获得一等功,后续冲入敌营的则根据顺序获得二至五等功。在攻城方面,不同的城池和敌我兵力的情况也会影响军功的评定。例如,攻下府城的将领可获得一等功,攻下州城为二等功,县城为三等功,卫城为四等功,而攻克较小的所城则授予五等功。战斗中的具体情况也会影响军功的划分,如敌我兵力悬殊、战斗艰难度等因素,都会对军功等级产生影响。
除了攻城和对阵,水战和招降等其他战斗形式也会根据官员的表现,授予相应的军功。由于篇幅所限,御史不再详述,若有朋友想了解更多,可以留言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