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成都,汉中王府。刘备此时正无力地瘫坐在宝座上,浑身颤抖,脸上没有一丝昔日决胜曹操时的威风。此时,他已不复当年风采,只剩下一个国王的残影。
刚刚,侍卫带来了一个几乎让他晕倒的消息:荆州失守,关羽战败身亡。那一刻,刘备仿佛回到了数十年前的桃园结义,他与关羽、张飞的誓言“但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仿佛在耳边回响,但如今失去这一异姓兄弟,他的内心痛彻心扉。然而,悲痛的消息还没有结束,随即又传来令人愤怒的消息——刘封拒绝援助关羽,导致上庸失守。
刘备听完使者的详细叙述后,愣住了。他才得知,自己的长子刘封在关羽求援时拒绝出兵,而之后丢失了上庸三郡,最后只能狼狈撤回成都。刘备一时难以消化这份沉重的打击,眼中满是疑惑与不解,他看向身旁的诸葛亮,内心渴望得到指引。诸葛亮淡然摇扇,平静地开口道:“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这简短的十一字,彻底改变了刘备的决定。
这十一字究竟有何含义?为何这般简短的言辞能促使刘备作出如此果断的决断?此时,刘备不禁回忆起自己一路崛起的艰辛历程。
自赤壁大战孙刘联合战胜曹操之后,刘备势力逐渐壮大。首先,他从孙权手中借得荆州,然后稳步吞并南方四郡,接着西入益州,击败刘璋,稳固了西南基业。可是,在益州对峙之时,刘备的核心将领诸葛亮、赵云、张飞等都入驻益州,仅剩关羽孤守荆州,这为之后的襄樊之战埋下了伏笔。
攻取益州后,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展开了激烈的对决,出人意料的是,刘备在此地竟然迎头击败了曹操,刘备的势力因此达到了顶峰,最终自立为汉中王。刘备的崛起让曹操不安,连孙权也感到了威胁,毕竟刘备不仅掌控了益州和汉中,还牢牢把握了荆州。这一格局的变化让孙权心中不安,他早已觉察到,三方势力之间的平衡若被打破,便会引发各方的不满。而荆州的关羽,时常挑衅东吴,更加激怒了孙权。
此时,关羽因得知汉中胜利的消息,决定北上讨伐曹操,意图进攻襄樊。他利用大雨将曹军七个军团淹没,生擒于禁,斩杀庞德,声威赫赫。曹操阵营的司马懿则暗中策划离间刘备与孙权的关系,最终促成了孙权与曹操的合作。孙权派吕蒙假装病重,引诱关羽将南方军队调往北方,南方防线空虚。曹操和孙权暗中合力,迅速占领了关羽在南方的领土,而北方的曹仁也开始进攻襄樊,关羽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
那时,消息传递极为缓慢,关羽只能通过刘封请求援助,而刘封恰好驻守上庸。此时,关羽正值盛气凌人、士气高涨之时,他选择向刘封求援。然而,刘封却拒绝了这一请求。使者带来的回应是,刘封认为上庸刚刚纳入自己的控制,若此时出兵援助,可能会引发上庸军心动摇,致使失去这块新占领之地。事实上,关羽并非陷入绝境,而是正值攻势最强之时。虽然关羽未能如愿,但刘封的判断并非完全错误。
然而,刘封拒绝援助关羽的决定,最终让他陷入了命运的漩涡。刘备怒不可遏,内心产生了对刘封的不满。虽然从表面上看,刘封做出的决定并无太大过错,毕竟关羽并未陷入绝境,且刘封所处的局势也极为复杂。但问题的根源在于,刘封并非刘备的亲生子,而是他认的义子。刘备一直视他如亲子,但事实却是,刘封并没有血缘关系。刘封原名寇封,刘备在荆州时期无子,便收养了寇封为义子。随后,刘备迎来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刘禅,而刘封的身份也因此变得尴尬。
尽管如此,刘封依然是刘备身边重要的武将之一,屡建战功。在刘备的多次征战中,刘封表现出色,尤其是在攻打益州的过程中,他多次与张飞、赵云并肩作战,战功卓著,最终升为副军中郎将。然而,刘封的出身始终是他命运的最大隐患。尤其在刘禅立为太子后,刘封的地位逐渐受到威胁。尤其在上庸的治理上,刘封显得力不从心,与孟达的关系也愈加紧张。孟达是文官出身,擅长治理,然而刘封自视过高,屡屡与孟达发生冲突,最终导致孟达反叛,带领部队投降魏国。
当刘封最终返回成都时,他不仅面临着父亲的愤怒,还背负了“未能支援关羽,丢失上庸”的罪责。尽管刘备在心中依然把他当作亲生儿子,但刘封的行为已经让他心生疑虑。此时,诸葛亮的话成为了决定性的因素:“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这十一字给刘备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刘封性格刚烈,未来若无人能有效制约,可能会给国家带来隐患。于是,刘备下定决心,赐死刘封。
刘封听到这一命令后,内心痛苦不已,他自知自己终究无法逃避命运的惩罚,最终选择自尽。这一事件标志着刘封命运的终结,也象征着蜀汉内部复杂权力斗争的一幕。
诸葛亮之所以建议刘备赐死刘封,实则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刘封虽有战功,但性格过于刚猛,难以服从管理,且没有人能够有效制约他。若不及早解决,未来他可能会因个人野心或性格问题,带来不必要的内乱。最终,刘封因失去上庸、未能支援关羽以及自身难以管制的性格,成为了刘备彻底决断的牺牲品。
回顾整个事件,刘封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交错,更是国家政治复杂性和人性的折射。在蜀汉内外的纷争和矛盾中,诸葛亮的决策无疑为刘备的未来提供了深远的保障,避免了更大的内部危机。而在那个乱世中,刘封的死也象征着那个时代的一种无奈与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