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白日勋章是国民政府设立的最高荣誉之一,首次设立于1929年,专门颁给那些在“保家卫国、抵御外侮”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军职人员。这一勋章的设立代表了国民政府对英雄的最高褒奖,主要针对那些在战斗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军官和将领。蒋介石十分重视这一勋章,从他的性格来看,第一批获得者应该是他亲信的嫡系部队,以此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压制其他“杂牌”军队。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最初的前六枚青天白日勋章竟然都颁发给了东北军的将领,蒋介石自己则是第七位获得者。
那么,蒋介石为何会颁发勋章给地方实力派的东北军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个重要事件——中东路事件。要说东北军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事件,首先是张作霖在皇姑屯的炸死,这一事件直接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如果说这个事件改变了东北军的命运,那么中东路事件便是其后的第二个重大冲击。
张作霖死后,张学良匆忙接过父亲的重担,但他显然没有父亲的政治智慧与领导能力。他在苏联和日本之间摇摆不定,同时面对国民革命军的压力和杨宇霆的阻挠,局面极为复杂。为了打破这一困局,张学良决定强硬进行“易帜”操作,宣布东北归属国民政府,并通过枪杀杨宇霆来树立自己的权威。经过这些动作,他在东北军内部获得了短期的安宁。然而,麻烦很快又接踵而至——苏联决定将中东铁路的控制权交给日本。
中东铁路的控制权一直是中苏之间的争议问题,苏联与张作霖曾签署协议,保证将来会将铁路归还给中国,但张作霖死后,苏联却决定违背协议。对于日本的野心,张学良并非没有察觉,他清楚如果中东路落入日本手中,东北的安全将面临巨大的威胁。于是,张学良决心采取武力来接管中东铁路,但他也明白自己单打独斗难以成功,于是于1929年7月7日赴北平与蒋介石会面,寻求帮助。
蒋介石表面上答应得很爽快,承诺若爆发战争,将派遣十万精兵支援。随后,蒋介石还发布了《告全国将士书》,鼓励东北军收复中东路。但实际上,蒋介石并未提供实质性的援助。眼见局势日益紧张,张学良开始犹豫不决。他担心,自己若全力与苏联对抗,蒋介石可能借机出兵东北,最终趁机占领东北。就在此时,东北军第10军军长王树常找到张学良,激励他决然出击。
王树常的话语激起了东北军全体将士的血性,许多将领纷纷表示愿意为国家利益与苏联作战。张学良深受触动,决定果断行动。1929年8月17日,中国正式对苏联宣战,局势急剧升级。东北军迅速调兵遣将,王树常担任东路总指挥,胡毓坤担任西路总指挥。然而,由于对苏联军力了解不足,东北军在战斗中遭遇了惨重的失败。最终,张学良被迫与苏联签订《中苏伯力会议草约》,恢复苏联在东北的利益。
为何我认为中东路事件是影响东北军的第二大事件呢?因为这一事件间接导致了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的不抵抗。被苏联击败后,张学良深知自己在东北已无力对抗任何外敌,于是将重心转向关内。中原大战后,他将东北军的主力调往华北,为日本的侵略提供了可乘之机。当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彻底失去了信心,认为蒋介石不可靠,选择了不抵抗,期望通过国际干预解决问题,但这一决策却显得过于天真。
当然,“九一八事变”是另一个话题。中东路事件结束后,蒋介石因未能兑现对张学良的承诺,为了安抚东北军,将六枚青天白日勋章颁给了张学良及东北军其他高层将领,包括王树常、胡毓坤、于学忠、邹作华和沈鸿烈。这六人中,除了张学良是一级上将外,其他人也都获得了二级上将军衔。蒋介石自己获得勋章时是第七位,他不甘落后,特别设立了“特壹号”勋章,显得比张学良的“编号一”还要特别,同时,蒋介石还创设了一个“特级上将”的军衔,意图突出自己的独特地位。
然而,张学良、王树常、胡毓坤、于学忠、邹作华和沈鸿烈获得勋章后,他们的命运并未因此发生质的变化。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被软禁,王树常和于学忠也逐渐失去了权力,只留下了二人最终留在了大陆。只有在西安事变中倒戈的邹作华和沈鸿烈等人随蒋介石逃往台湾。至于胡毓坤,他由于在中东路战败后未再掌军,最终在西安事变时支持张学良,但未能复职。后来,胡毓坤背叛了民族,成为了汉奸。他在日本支持下成立伪绥靖委员会,任主任职务,期间组织了伪和平救国军,收容失意的东北军官。虽然胡毓坤在汪伪政府中一度拥有较高地位,但随着日军投降,他的权势迅速崩溃。1945年,胡毓坤向重庆表示愿意接受安排,但蒋介石却对他极为痛恨,直接批示“此等无耻汉奸何必再理!”最后,胡毓坤于1946年6月25日被枪决于雨花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