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孙毅被调任为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协助当时的参谋长杨成武工作。尽管这一职务并不低,但在副参谋长的任期内,他却经历了多次尴尬局面,这让他常常感到心情复杂,甚至有人在背后议论他管理能力不足,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众所周知,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设立了六大军区,分别是东北军区、华北军区、华东军区、中南军区、西北军区以及西南军区。这六大军区的司令员大多数都是革命时期的老将领,他们的地位和权威与1955年建立的12大军区有显著的不同。
虽然孙毅担任华北军区的副参谋长,论级别也是非同一般,属于副兵团职务。与1955年北京军区的副参谋长相比,他的职务级别并不低,甚至可以说是更高。彼时,华北军区的司令员是聂老总,他同时担任代总长,工作重心主要放在总参议,对军区日常事务则由杨成武负责。杨成武的革命经历比孙毅更为悠久,自1931年宁都起义以来一路前行。尽管孙毅在红军时期的职位高于杨成武,曾任师参谋长和军团参谋长,但两人都是在聂老总的领导下共同作战过的战友,彼此间非常熟悉。
在孙毅担任副参谋长期间,他经常深入部队进行实地考察,关注军务、人民武装建设等情况,并在总结后将信息汇报给军区首长以便做出决策。在部队的观察中,他确实发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但由于对决策的谨慎态度,不敢当场下决策,通常只能把问题带回去汇报后再行回复。因此,一些基层干部对孙毅的工作产生了误解,认为他在现场无法决策,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孙毅对此现象有着深刻的体会,作为一名副职,他在工作上确实受到很多限制。上面有军区的司令员和参谋长,如果自己草率行事,越权做决定显然是不妥当的,至少要让主要领导知晓,不能随便决定。反观参谋长的角色,情况就不同了。当时军区没有副司令员的设置,因此除了军区司令员,参谋长就成为了实际上的决策者,他可以在司令员缺席时当场“拍板”处理问题。
六大军区的司令员大多是各路老将,例如彭总、聂老总、陈老总、贺老总和林总等,他们都承担着军区以外的工作,这使得参谋长不得不兼任副司令员的角色。西北军区的彭绍辉、西南军区的李达、华北军区的杨成武和东北军区的贺晋年都是如此。华东军区的张爱萍因拒绝兼任副司令,故而仅担任参谋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基层单位的人员越来越普遍地认为参谋长更具权威,而副参谋长的作用被忽视,很多事情上发言也显得毫无意义,逐渐形成了一个强弱分明的局面,参谋长备受信赖,副参谋长则相对尴尬。作为亲身经历这一切的孙毅,内心的难受程度恐怕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
尽管如此,孙毅在副参谋长的位置上工作并不长,仅仅半年后便被调到军校部任职。虽然他起初是以参谋长的身份进入这个角色,真正投身于前线作战的机会并不多。他对军事教育的热忱始终未变,调至军校部后,能够充分发挥他的专业知识和才能,至少这一变化比担任副参谋长更能体现他的价值。
下一篇:甲午战争前日本社会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