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是上古时期一件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许多古代文献中都有相关记载。其中,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山海经》这部著作中。据传《山海经》是由伯益所编写,而伯益正是大禹的臣子。
由于《山海经》的成书年代十分久远,对于大禹治水的描述较为简略和粗糙,只在《海内经》中零星地看到两处相关记载:一是“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二是“洪水滔天,鲧窃帝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这些内容虽然涉及大禹,但与具体治水细节关联不多。
此外,《山海经》中虽有多处提到大禹,但大多与治水无直接关联,内容零散杂乱。随着时代推移,现代学者开始对大禹治水的历史真实性产生怀疑,甚至有专家断言大禹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生物,并不存在真正的治水事迹。
其他古籍中虽然也有大禹治水的相关描述,但均存在许多问题和疑点,其中最核心的疑问是:洪水究竟从何而来?
关于这一点,现今学者提出了各种假说,有人认为上古时期曾发生过大洪水。然而,倘若真有如此规模的自然灾害,为什么古代众多典籍中难以找到详细的洪水记录呢?
结合古代文献和民间传说,这场洪水实则是黄河决堤所致。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时携带大量泥沙,使河水浑浊,《大荒北经》中称其为赤水。黄河中游冀州一带为平原地带,水流缓慢,泥沙逐渐沉积,河床不断抬高,形成“悬河”现象。为防洪泛滥,人们沿河筑起堤坝。
洪灾发生在黄河中游的冀州地区,形成原因复杂。先是持续干旱,随后遭遇特大暴雨,再加上一些人为破坏。《大荒北经》对此有系统记述:“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大家或许听过祝融与共工之间的战斗传说,共工因愤怒触撞不周山的故事流传甚广。这场持续了数代人的战役发生在冀州,起因是“蚩尤作兵伐黄帝”。蚩尤为何要攻打黄帝?这就得从系昆之山的共工之台说起。系昆之山指的是人口密集的地区,共工之台则是共工氏建立的商业贸易中心,地处冀州人口稠密的地带。毕竟开店做买卖,要选人流旺盛的地方才行。
冀州的共工之台在上古时期就是著名的商业重镇,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财富,自然也引来了各路势力的觊觎。蚩尤便是其中之一,其所带领的兵匪不断骚扰共工之台附近的商旅。
多年来,蚩尤一直无法被有效制止,直到黄帝出现,形势才发生改变。黄帝击败蚩尤的消息传到共工之台后,出于共同利益,共工氏与黄帝联手,共同剿灭蚩尤,这就是“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的由来。传说炎帝和黄帝联合讨伐蚩尤,大致就是这样情形。
炎帝原本想借围剿蚩尤削弱黄帝,但应龙在行动中表现出色,不仅巩固了冀州势力,还壮大了自身实力。炎帝感到威胁,转而与黄帝对立。经过多次较量,黄帝最终击败炎帝,成为冀州共工之台的实际掌控者。
然而,共工氏并未甘心失败,他们竭尽全力制造混乱,史称“共工氏作乱”。《史记·楚世家》记载:“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楚族的祖先帝高阳颛顼,原本来自北方,为了追击共工氏才迁徙到江汉流域。据《楚世家》记载,颛顼登基前,应龙为主要对抗共工氏的力量。应龙战死后,黄帝派遣女魃到冀州进行清理叛乱者。原文写道:“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不过,女魃最终未能战胜共工氏,她的失败过程未在《山海经》中详细描述,神话中则说是“共工怒触不周山”。
长期以来,祝融与共工之战被视作上古神话,原因正是“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传说。古代是否真有所谓的天庭?不周山究竟在哪里?近年良渚考古发现揭示了真相——所谓的不周山天柱,实为连接共工之台与黄河的水道。良渚古城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众多水道纵横交错,简化成线条画,宛如一根根柱子撑起城池。
大家是否想过,上古的历史事件如何流传至今?按照《易经》解读,这些历史通过绘图传播,古人称之为“文”,意为纹理。经过演变,“文”成了文字。文字出现后,人们便用文字记录图形所表达的内容。当然,时间久远,后人对这些文字的理解未必准确。比如冀州的共工之台被误解为传说中的天庭,而水道则被看作天柱。
在马车发明之前,物资运输主要依赖水路。人口众多的冀州共工之台需大量粮食和物资,这些物资通过水路由外地运来,必定与黄河相连。文献中的“应龙畜水”,实际上是指在水道设置关卡,收取过路费。
冀州曾经历长时间干旱,蚩尤向风伯雨师祈雨,“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反映了他祈求天降雨水,与“应龙畜水”无关。蚩尤甚至用泥巴、稻草制成应龙的形象,对其进行诽谤,相关文献对此有所记载。若想了解详细情况,可以参考《共工怒触不周山真是撞天柱吗?真相是毁掉黄河边的防洪堤》。
女魃镇压共工氏叛乱时,正逢冀州爆发特大暴雨,黄河水位飙升,严重威胁共工之台。共工氏战败后,故意掘开黄河防洪堤坝,引发洪水淹没敌人。古人将此情景绘成图案,后世误解为“天柱被毁,天庭崩塌”。
共工氏的行为给中原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因而被视作恶神。大禹治水解救了民众于水火,意义非凡,因此受到后世高度赞扬。
《大荒北经》前半部分讲述祝融与共工的战斗,后半部分讨论治水方案。叔均是尧舜时期主管农业的官员,距离祝融共工之战已有三代(颛顼、帝喾、帝尧)。“后置之赤水之北”意指共工之台原在黄河南岸,洪水泛滥后,黄河南岸成为重灾区,人们逃往北方,黄河北岸出现了类似共工之台的市场。
这个新的商贸中心远不如共工之台繁荣,更像难民营。大量难民涌入,政府头疼不已。如何安置难民、治理水患,从帝喾到帝尧都是棘手难题。中原频发水灾,难民北逃,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压力,治水成为当务之急。
古籍记载,帝尧时期让鲧治理洪水。鲧的治水方法是堵截,但堵在哪里,如何堵无人明确。结合良渚古城发现,我们知道洪灾原因,也明白鲧的治水就是重建黄河防洪堤,堵住共工氏掘开的缺口,即《尚书·禹贡》中的壸口,大约在黄河中游开封附近。
鲧堵住壸口虽有成效,但随着时间推移,下游地理与社会环境变化,堵口反而引发新的泛滥,造成更大灾害。鲧治水失败,引发对尧的批评,尧最终让位给舜。
舜即位后,解决水患成首要任务,召集百官商议。叔均建议“先除水道,决通沟渎”,即首先疏通水路排水,解除积水。此法与大禹治水直接相关,但很多人对大禹治水的理解局限于《尚书·禹贡》描述的大规模开凿运河,实际工程远不止此。
大禹治水核心是根据叔均方案“决通沟渎”,即在疏通水道基础上进一步清除障碍,保障水路畅通,方便运输。此项工程庞大,需调动全国资源,物资运输高度依赖水路。
叔均只是提出方案,实际执行困难重重。良渚考古显示,上古良渚人已能建造先进水利系统,若能借助他们,治水或许顺利。但良渚人属共工氏势力,是敌对阵营。《尚书·尧典》记载,驩兜曾推荐共工氏治水,但帝尧认为共工氏表面配合,实则阻挠,最终只好让鲧承担治水任务,结果失败。
共工氏在工程建设方面技艺高超。帝舜之所以任用大禹治水成功,是因为他们能够强力控制共工氏势力,手段直接粗暴。《海外北经》记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