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亮剑》中,提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772团在关家垴进行围歼冈崎大队的战斗时,129师师长刘伯承与386旅旅长陈赓,与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当时,整连整排几乎消耗殆尽,刘伯承与陈赓建议撤退,寻找其他机会再与鬼子较量,然而彭德怀却怒不可遏,坚决反对撤退,强烈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占领关家垴并消灭日军。这场战斗,我军虽然成功歼灭了500多人的冈崎大队,但也付出了2000多人的重大伤亡代价。此战之后,彭德怀的策略和决策为1945年华北工作座谈会上的批评埋下了伏笔。
彭德怀指挥战斗的地点,正是位于前线的野战炮兵阵地,距离敌军阵地仅有500米。当时,徐肖冰拍摄了那一幕,留存下了这段紧张的历史画面。战斗中的争执愈加激烈,刘伯承被彭德怀的固执激怒,指责他在愤怒中做出决定,过于急功近,可能会使得八路军的力量耗尽。而彭德怀则愤然回应,威胁要撤销129师的番号,并说道“杀头不论大小”。在邓政委的劝解下,双方才停下了争吵。最终,129师及其他参战部队成功拿下了关家垴,虽然胜利,却留下了不少将领的质疑,他们并不认同彭德怀的强攻策略,只是碍于时机不合,未能提出异议。
1945年,延安召开了“华北工作座谈会”,目的是总结八路军敌后抗战的经验。在会上,有不少人对彭德怀在气头上硬要攻占关家垴提出了严厉批评。他们认为彭德怀的做法与主席提出的作战方针背道而驰,硬拼的打法导致了不必要的重大伤亡。尤其是,彭总在战斗中强硬推进,虽然最终歼灭了冈崎大队,但在此过程中129师的损失惨重,战术也有违游击战的原则。若当时采纳了刘伯承与陈赓的撤围建议,或许可以避免这场悲剧性的损失。
此次批评彭德怀的意见并不缺乏支持,许多人指出彭德怀在气愤中作出了极端决定,但是否真能以“负气蛮干”来定义彭总的决策,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的确,主席一再强调八路军要采取山地游击战术,避免与日军发生直接的正面冲突。因为在那个时期,八路军与日军的差距非常明显,硬拼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必须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最大程度地减少伤亡。
关家垴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冈崎大队占据有利位置固守不动,刘伯承与陈赓基于前线不断传来的伤亡报告,提出应主动撤退,寻找其他机会展开游击战。然而,彭德怀看到冈崎敢在我根据地腹地肆意活动,内心愤怒而坚定。彭德怀认为,如果不给予这些胆大的日军狠狠一击,以后敌人将会更加猖獗,不仅会屡次侵犯我们的根据地,而且还会让八路军的威信受损。为了保护根据地的稳定,彭德怀下定决心必须要彻底解决冈崎大队,不惜一切代价。
彭德怀并非愚昧无知的指挥官。他深知,正面进攻关家垴是违反主席战略方针的,但他考虑到的是当时的特殊环境:日军的气焰过于嚣张,敌人的扫荡行动威胁到了整个根据地的安全。如果让冈崎大队逃脱,日军的士气必然会得到提振,之后的小股日军也会轻松进入我的根据地。而那时,我们的粮草、兵员将无法得到有效补给,局面将愈加难以控制。相比之下,2000多人的伤亡代价要小得多。
刘伯承与陈赓的建议,主要是基于对主席战略方针的严格执行,避免与日军正面交锋,减少无谓的伤亡。然而,撤退的一个后果是敌人的气焰将会更加膨胀,这对八路军的长远发展及根据地的安全构成了更大的威胁。因此,彭德怀决定冒险硬拼,虽然代价沉重,但从战略的角度来看,这一决定未必没有长远意义。
关于关家垴的战斗是否违背了主席的山地游击战方针,这一指责也存在不小的争议。主席的作战方针确实强调要避免与敌人正面作战,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每一场战斗中都要采取单一的游击战策略。在特殊的情况下,面对敌人的坚固阵地和火力点,攻坚战成为必然选择。就像在百团大战中,许多攻打敌人炮楼据点的战斗,都需要进行硬攻。所谓山地游击战方针,是一个宏观战略,具体战术可以根据战场实际情况调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则。
总而言之,关家垴战斗中的决策,不能简单归结为“负气蛮干”,其中涉及的复杂战略考量和对战局的独到见解,都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思考。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彭德怀的决策不仅出于对战局的分析,也是在全局稳定与根据地安全的长远考量下做出的选择。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