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蜀汉的后主刘禅,历史上常常会用“庸主”来评价他,甚至衍生出了“扶不起的阿斗”这一讽刺性的词语。尤其是蜀汉的灭亡,恰恰发生在刘禅的统治下,而历史上几乎所有亡国之君都要为国家的灭亡承担一份责任。
然而,当曹魏对蜀汉发动进攻时,刘禅选择主动开城投降,这一行为引发了不少议论。那么,刘禅在投降曹魏后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
一、临危受命
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病逝。临终时,他将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刘禅,并让诸葛亮辅佐他。年仅十六岁的刘禅继位,成为蜀汉的皇帝。尽管十六岁在古代已经算得上成年的年纪,但刘禅所继承的并非一个安稳繁荣的国家。
刘禅的能力平庸,甚至是刘备在临终时对他的评价。从父亲的言辞来看,刘禅的确仅能担任一位守成之主,但那时的蜀汉早已处于危局中,面临四面楚歌的困境。在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下,蜀汉所处的地理位置可谓最为不利。曹魏不仅控制了肥沃的中原地区,还掌握了广袤的西北平原;吴国虽无中原之地,但却占据着富饶的江南,而蜀汉则地处偏僻,疆域狭小,且建立的时间相对较短,根基相对薄弱。这让蜀汉在三国之间的争霸战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
然而,除了外部的困境,蜀汉内部形势同样不容乐观。在刘禅即位之前,蜀汉刚刚经历了两次重大挫折。首先,关羽在“败走麦城”后丧失了荆州,蜀汉的重要战略位置被敌人占据,而关羽的死也使蜀汉损失了重要的将领。接着,刘备为了为关羽复仇,亲自率兵攻吴,然而“火烧连营”一战几乎让蜀汉全军覆没,虽然未造成完全溃败,但严重削弱了蜀汉的实力。
在这种情况下,刘禅继位,尽管他年仅十六岁,且能力较为平庸,但不得不接过父亲刘备留下的重担。幸运的是,诸葛亮的辅佐为刘禅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在接下来的四十多年中,刘禅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刘禅能够识人善用,将大权交给了诸葛亮,后者不仅集中了军权,还肩负了相国职务,帮助蜀汉在困境中寻找出路。
尽管刘禅在位期间,蜀汉的江山并未达到太大的繁荣,但他凭借着诸葛亮的辅佐,勉力支撑了四十多年,直至诸葛亮逝世后,蜀汉仍然延续了二十多年。这足以证明,刘禅并非毫无能力。他可能不如刘备和诸葛亮那般杰出,但在国家已经处于困境时,能够保持国家的延续也并非易事。
历史上对刘禅的评价,虽多是贬低,称他“胸无大志”,但他有一大优点——听从贤臣的建议。刘备临终时,特意叮嘱刘禅要把诸葛亮当作父亲来看待,继位后,刘禅也从未对诸葛亮的决策进行过干预。刘禅能够听从诸葛亮的教诲,依赖他来稳住国家,并在诸葛亮去世后,继续依靠那些诸葛亮提拔起来的大臣们。
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没有立刻让蜀汉陷入混乱,而是成功维持了国家的稳定,直至蜀汉在263年最终灭亡。可以说,刘禅即使在诸葛亮不在后,依然能够稳住局势,这也是他能力的一种体现。
二、投降曹魏,安乐终老
263年,司马昭指派钟会与邓艾进攻蜀汉,刘禅最终选择开城投降。这一选择虽然被历史批评为软弱无能,但考虑到当时蜀汉已没有反抗的能力,刘禅的选择也并非完全无理。曹魏的高层早已由司马家掌控,曹魏皇帝仅是一个空壳,实际权力掌握在司马昭手中。对于刘禅的投降,司马昭给予了宽容,并将他封为“安乐公”,允许其世袭。这个封号充满了讽刺,象征着刘禅即使已经失去了国家,但依旧享有某种程度的安逸。
司马昭还特意为刘禅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宴席上酒歌舞伎应有尽有,而刘禅则显得十分轻松,享受眼前的欢愉,丝毫没有对亡国的忧虑。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是否想念蜀汉,刘禅则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这一回答虽然被后人讥讽为愚昧,但也反映了刘禅的无所畏惧。在蜀汉已灭的情况下,刘禅若表现出过度的忧国情怀,必定会引起司马昭的忌惮。
相较之下,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却因为表现出不满情绪,生活条件远不如刘禅。即便如此,刘禅的这番话和举动,也让许多人对他产生了质疑,认为他未能履行一个亡国之君应有的责任感。
三、晚年安享,余波荡漾
随着司马昭的去世,司马炎继位,成为晋朝的开国皇帝。晋朝时期,刘禅获得了更多的安置和关照,在此期间他度过了相对安逸的晚年。刘禅的六子继承了他的爵位,安享晚年。
然而,历史的命运对刘禅并不总是温柔。在永嘉之乱时,刘禅的所有后代几乎都遭到屠杀,唯有刘禅的弟弟刘永的孙子刘玄幸存下来,逃到了成汉。这一事件也意味着刘禅的血脉基本断绝,令人感到惋惜。
总的来说,刘禅的历史形象至今仍然饱受争议。虽然他未能挽救蜀汉的命运,甚至被视为昏君,但从更为深刻的角度来看,刘禅并非毫无作为。他在面临国家灭亡的情况下,尽力维持了臣民的安全,也没有做出任何对百姓有害的决策。蜀汉的灭亡并非完全是他一人的责任,历史本就充满了不可逆转的命运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