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亦即秦王,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不可忽视的传奇人物。无论后代如何评价他,赞扬、贬低,甚至辱骂,他始终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最为关键的人物之一。从公元221年统一天下起,嬴政所施行的一系列改革,至今影响深远:他统一的文字流传至今,他设立的度量衡制度仍然是基础,甚至他制定的货币形式和车辙标准也延续了数千年。而他所留下的统一思想和对祖国统一的执念,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人民。正因为如此,嬴政给自己创造了一个空前的荣誉称号——“皇帝”。
1. “皇”的含义
“皇”字的起源有着不同的解读。第一种说法认为,“皇”源自古代君王祭祀时所佩戴的帽子,这个解释出自西汉戴圣编写的《礼记·王制》:其中提到,“有虞氏皇而祭,夏后氏收而祭,殷人冔而祭,周人冕而祭”。这些字眼都与祭祀活动中的帽子有关,因此“皇”的原始含义可能是羽毛装饰的帽子,祭祀时佩戴以示尊敬和隆重。更深入地看,拆解“皇”字,字形中的“白”像帽子的形状,而“王”字仿佛是放置帽子的架子,两者结合,意味着“皇”是佩戴在王者头上的至高无上的象征。
第二种说法出自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它解释道,“皇”字最初是指“第一个做王的人”。古人将三皇视作历史上的始王,因为三皇所统治的范围广泛,堪称上古的大九州,统治规模宏大,所以他们被赋予“皇”的尊号。无论哪种解释,我们可以看出,“皇”字无疑是对古代伟大君王或部落领袖的尊崇,用以表示在天下之中居于至高无上的位置。
2. “帝”的含义
“帝”字的历史渊源深厚,早在甲骨文中便有所记载。它的含义多元,首先是天神的尊号。比如《尚书》中的记载提到:“帝,天神也”。此外,“帝”也被用于称呼去世的先王,这在商朝时尤为常见,称之为“庙号”。在祭天的仪式上,“帝”字还具有祭祀的意义,因为甲骨文中的“帝”形状像一捆柴火,这也暗示着它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在《说文解字》中,帝字被定义为“王天下之号”,即天下之王的尊号。
3. 三皇的功绩
“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传说中的开创性人物,其中三皇更被视为中华文明的奠基者。根据《史记》对三皇的记载,这三位人物对华夏文明的贡献不可忽视,堪称人文初祖。首先,作为三皇之首的伏羲,他带领部落脱离原始的生存方式,发明了渔网、家畜的驯养方法,并创立了记事方式——结绳。伏羲的另一项成就则是改变了婚姻习俗,提出男聘女嫁的婚姻制度,使得部落社会开始走向有序。
其次,女娲的贡献更为传奇,她不仅造人,而且补天,拯救了人类免于天灾,堪称华夏的创世神。而她所创造的婚姻制度,也为后来的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神农则被誉为农耕的始祖,他发明了农具,教授耕种技术,教会人们辨识草药并创造了中医的雏形。
4. 五帝的贡献
五帝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他们推动了华夏从部落联盟到国家形成的过渡。首先,黄帝统一了华夏各部落,划分九州,形成了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域体系。他设立了大量官职,推动了管理制度的完善,并提出了“德”治天下的思想。此外,他还推动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基础。
接下来,颛顼在黄帝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区域划分,建立了明确的国土版图,并完善了社会制度;帝喾则通过德行治国,推动了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帝尧进一步完善了行政体制,并为农业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帝舜通过巡察各地,强化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推动了华夏民族的团结和社会进步。
5. 嬴政如何定名为“皇帝”
在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他的朝臣曾提议,他应该使用“泰皇”这一尊号,源自上古天皇、地皇、泰皇等传统称号。然而,嬴政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将“泰”字去掉,直接称自己为“皇帝”。这一决定的背后,既是嬴政认为自己与三皇五帝相并驾齐驱,又因“秦王”这一称号已无法满足他对至高荣誉的渴求。毕竟,秦王不过是周天子之下的一个诸侯王,而嬴政已统一了天下,成为新的最高统治者。最终,秦王嬴政不仅创造了“皇帝”这一历史性的称号,也为后世两千多年中国历史中的最高权力象征奠定了基础。
总结而言,嬴政之所以选择“皇帝”这一称号,既是为了与三皇五帝的伟大成就相媲美,也是为了显示他超越了周天子,成为全新时代的至高领袖。这一决定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开启了“皇帝”这一尊号的漫长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