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中的第二十卷《宋史》,第二十一卷《辽史》,以及第二十二卷《金史》,均出自脱脱之手。脱脱的全名是蔑里乞·脱脱,这是一个地道的蒙古名字。
脱脱出生在元仁宗延祐元年,恰逢元朝的第四位皇帝元仁宗治下。元仁宗在位时,被视作蒙古帝国历史上最为英明的皇帝之一,他执政时期政通人和,社会安定,元朝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相对的高峰,可以说是元朝最稳定、最繁荣的时期。脱脱的家庭背景并不普通,他出生在贵族世家,父亲马札儿台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叔父伯颜更是大元朝的重臣,身居高位。可以说,脱脱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拥有了极为优越的家世背景,或许并非金汤匙,但绝对是铁勺子。
更为难得的是,脱脱天资聪颖。史书记载他“生而岐嶷,异于常儿”,其中“岐嶷”意指早熟且聪慧,“异于常儿”则是指他与普通孩子不同,天生具有超乎常人的才智。年少时,脱脱便显现出非凡的思维能力和敏捷的判断力。
年轻时,脱脱拜师吴直方,专心学习儒家经典。吴直方是一位当时名声显赫的大儒,能有这样一位名师指导,脱脱的学问自然进步飞速。然而,作为蒙古人,脱脱骨子里流淌的是游牧民族豪放粗犷的血液,因此,虽然聪明,但对儒家文化的融会贯通并非一蹴而就。脱脱虽然在书法和绘画上有所成就,写字似颜真卿,画竹也堪与郑板桥相媲美,但他真正受益的是儒家思想对品格和行为的影响。脱脱早在十五岁时便立下志向,发誓每天记录古人的言行,并以此为准则要求自己。
元朝第六任皇帝泰定帝即位时,脱脱已经步入仕途,成为了太子阿剌吉八的护卫。泰定帝的健康状况日渐衰弱,脱脱作为阿剌吉八的亲信,也自然成为了新帝登基后的重要人物。然而,命运的转折来得很快。泰定帝突然去世,阿剌吉八准备继位,但却遭遇了大臣们的反叛,图帖睦尔被推举为新的皇帝,成为元文宗。脱脱原是阿剌吉八的旧臣,他的立场与新皇帝元文宗对立,本应成为被清除的对象,然而,脱脱却幸运地得到了元文宗的宽容。
这一切背后,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脱脱的叔父伯颜。伯颜权倾朝野,是元文宗登基的重要推手,因此,元文宗不得不顾及伯颜的面子,反而保全了脱脱一命。脱脱虽然不满于与叔父为伍,但他很清楚,这段时间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年少时,他认为这是命运的馈赠,却未曾察觉,自己所有的选择早已被外界的力量标上了价格。
元文宗去世后,元朝发生了一连串的更迭,明宗、宁宗、顺帝接踵而至。此时的元朝,皇位更替迅速,国家动荡不安。元顺帝即位时,脱脱已经是朝中的重臣。由于他正直清廉的作风,元顺帝对他非常依赖,脱脱也趁机开始实施一系列改革,恢复科举制度,平反冤屈,缓解百姓疾苦,整顿朝政。然而,身处乱世,脱脱深知,国家的困境不仅仅是政治腐败,天灾和农民起义也在不断加剧,改革成效有限。
特别是脱脱面对其叔父伯颜的专横,逐渐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尽管亲情深厚,脱脱最终还是选择与元顺帝联手,成功铲除伯颜势力。伯颜被逐出朝廷,脱脱成为了新的宰相,拥有了空前的权力。然而,脱脱并非如许多人所愿沉迷权力,他自觉肩上的担子沉重,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不止一次提出辞职,认为自己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已经足够。
然而,脱脱的辞职并没有得到满足,元朝的局势急转直下,贪官污吏横行,黄河泛滥,民众疾苦,脱脱只得再度出山,担任宰相,重启改革。面对朝中的腐败,他开始加强对官员的监督,推进灾民救济,修复黄河堤坝。脱脱表现出了极高的组织能力,迅速筹集资金,组织民工修建堤坝,然而,这一切都被腐败的官员们层层剥削。最终,黄河未能修复,百姓的困境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因为灾难和贫困,农民起义愈演愈烈。
脱脱未曾放弃,他通过军事手段开始镇压起义,虽然短期内缓解了局势,但这并非他所期待的长期解决方案。最终,脱脱率领大军出征,准备为元朝恢复秩序。然而,元顺帝此时却已经开始对脱脱心生忌惮。在一纸诏书下,脱脱被迫交出兵权,回朝。脱脱无声无息地接受了这个命令,最终被贬往云南。面对元顺帝的冷酷决断,脱脱依然没有反驳,只是带着复杂的情感离开了朝廷。
在临别时,脱脱的眼神里闪现出一种与伯颜相似的情感,他深知自己已经无力回天。最终,脱脱在云南被迫饮毒酒自尽,结束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十二年后,元朝灭亡。脱脱的故事,或许就如同一场未完成的梦,他的努力和付出未能改变元朝的命运,而他一生的忠诚与奉献,也只能化为历史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