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这一历史长河中的动荡岁月,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说到聪明有才的人,诸葛亮无疑是最为人称道的一个,他的智谋之深远,才干之卓绝,无人不知,但即使这样,他也未能幸免于被司马懿的巧计折服,最终病倒。所以,司马懿是否才是那个真正聪明绝顶的人呢?毕竟,他所在的司马家族,最终成为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权力斗争中的赢家。
然而,司马家之所以能够最终胜出,并非完全源于他们的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司马家得到了曹操的扶持,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正如古语所说,“蚌相争,渔翁得利”,司马家就如同那位渔翁,趁着曹操和刘备之间的尔虞我诈,巧妙地捡到了便宜。曹操为他们奠定了强大的基础,而司马家只需接过这一切,便可以坐享其成。
当上皇帝的确需要很多因素的巧妙结合,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合力。而司马家最终成功,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运气成分。所以,真正能证明一个人的才能,不仅仅是他是否能赢得最终的胜利,更重要的是他如何应对每一场细小的挑战,如何在细节中展现自己的智慧和本领。
鲁肃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与那些风头更劲的英雄相比,鲁肃并不张扬,始终保持低调,也因此常常受到一些人的小觑和轻视。但这一切并不能掩盖他非凡的才干。如果他没有真正的本事,怎么能在东吴这个充满风云变幻的政权中,成为大都督呢?
在许多影视作品中,鲁肃总是被描绘成一位外表温和、内心老实的好人形象,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实际上,鲁肃从小便是书香门第,精通骑射,身材高大,绝非柔弱的书生。他年轻时,常召集乡里少年练习武艺,锤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鲁肃为人仁厚,这是广为人知的事实。举个例子,周瑜在担任居巢长时,曾向鲁肃借过一仓的粮食,鲁肃毫不犹豫地借给了周瑜整整三千斛粮食。三千斛粮食是多少呢?根据《汉书·律历志》记载,一斛等于十斗,一斗约为四斤,因此,三千斛等于三万斗,即十二万斤米。这在当时的年代是个庞大的数目,鲁肃能够慷慨解囊,足见他家境富裕、为人宽厚,而他不计回报的 generosity 也为日后的东吴政权稳固了许多基础。
借粮之后,周瑜感激涕零,两人结为好友,且共同为东吴的大业出谋划策。后来,鲁肃因周瑜的推荐,投靠了孙权,并且很快受到孙权的重用。每逢关键时刻,鲁肃总能以深思熟虑的战略眼光提出独到的建议,远见卓识,逐渐在孙权身边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鲁肃是个目光远大、谋略深远的人。赤壁之战前,他便主动出访刘备,希望建立孙刘联盟。在这个过程中,鲁肃与诸葛亮一起夸大了曹操的军力,并且巧妙地提出借荆州的计划。表面上看是将荆州借给刘备,但实质上他仅借出南郡与襄阳,而这正是鲁肃精心策划的局,目的是为了制约刘备的势力,同时也避免了东吴的直接威胁。刘备若得荆州,必定引来曹操的注意,而东吴则能够在短期内保持相对的安全。
果然,曹操果断出兵攻打荆州,鲁肃预见到了曹操的动向,并提前作出应对措施。虽然刘备拿下荆州后,并没有按约定将其归还,但鲁肃并未急于争夺,而是继续为孙刘联盟的稳固默默策划。即使在刘备开始攻打益州时,鲁肃依然秉持大局观念,与孙权商定平分荆州,保证了两国之间的合作。
鲁肃的沉稳并非软弱,而是因他能放眼长远,始终坚持在与曹操对抗的战略中,保持孙刘联盟的稳定。吕蒙虽曾劝孙权除去关羽,但孙权始终听从鲁肃的建议,不轻易破坏这一合作关系。
从长远来看,鲁肃对东吴的规划始终明确清晰。正因如此,周瑜临终时才会将自己的大都督之位托付给鲁肃,期望他能继续推动东吴的战略发展,并给出三分天下的伟大计划。正如《三国志》所记:“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
若没有鲁肃如此深远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东吴恐怕早已无法抵挡曹操的压迫,蜀汉和东吴也早已被逐一击破。然而,鲁肃过早去世,之后孙权并未完全执行他的战略,导致了东吴在后来的冲突中出现了裂痕,最终失去了荆州,并且因与刘备的矛盾而遭到全面打击。如果没有陆逊的果断应对,东吴的命运可能早已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