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提到“常务副皇帝”这个角色,不妨从明朝的两个独特人物说起:明太子朱标和明仁宗朱高炽。如果想要了解“常务副皇帝”在历史中的表现,可以参考两部影视作品——《大明风华》和《山河月明》。
首先,我们要聊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朱标,他名副其实地身为常务副皇帝,距离登基只差一步之遥。如果历史的进程有所不同,朱标若成为明朝的皇帝,或许蓝玉就不会遭遇悲剧,朱棣也就不会发动叛乱。但历史的轨迹是一去不复返的。
在朱元璋的众多儿子中,朱标是朱元璋倾注了最多感情与期望之子。他不仅被任命为皇太子,还请来当时的首席学者宋濂担任他的老师,甚至引入李善长和徐达等大人物共同辅导,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教育团队,从学识到文治武略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
朱标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早在洪武十年,即公元1377年,年仅22岁的他便已经开始从朱元璋手中接过不少政务,展现出超乎同龄人的成熟与能力。若放在现代,他或许还在为大学毕业而忙碌。
朱元璋深知朱标是一位善良之人,但对于一个将要继承帝位的皇太子来说,过于善良则是一种致命的弱点。因此,朱元璋为了让朱标将来有能力掌控权力而不被将领的武力所左右,遂借助锦衣卫展开了一系列严厉的法治措施,自己甘愿做那个“坏人”,只为给朱标留下一个平稳的江山。然而,朱标对此极为反感,曾向朱元璋谏言不应滥杀无辜,认为一个怎样的皇帝就会有怎样的臣民,愤怒的朱元璋当即将椅子扔向他。
在公元1377年8月,朱元璋任命朱标亲自巡抚陕西,以考察未来都城的迁移事宜。在这段时间内,包括对北元军队的用兵计划,朱标都提出了建设性的军事意见,得到了徐达的高度认可。尽管很多人认为,朱标日理万机,工作量之大丝毫不逊色于朱元璋,甚至因过于劳累而可能健康受损,但其真正的死因至今仍然众说纷纭。
接下来谈谈明仁宗朱高炽,他不仅成功登上皇位,在位期间也曾扮演过常务副皇帝的角色。朱高炽承袭了母亲的优良品格,从小便表现出端庄沉重的气质,举止言谈得体,性格上与朱标相似,都是心怀仁厚。然而,由于身体肥胖,行动十分不便,朱棣虽然身为父亲,对朱高炽心中实在无法满意。
在明成祖朱棣将国都迁至北方后,由于他常常在外征战,便将监国重任交给了后来的洪熙皇帝朱高炽。朱棣不遗余力地将内政、财政、民生、军事和基建等重责大任全权委托给朱高炽,而身形臃肿的朱高炽不得不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下,为国家鞠躬尽瘁,整整坚持了20年。
最终,朱高炽终于如愿以偿地坐上了皇位,但不幸的是,他在位仅十个月,便早早辞世,很多人归因于他日复一日的辛劳。在他执政时期,朱高炽坚决反对频繁出征,考虑到财政的巨大压力以及国家建设尚处于萌芽阶段,他努力停止了许多大规模的北伐和大型工程项目,采取了善待百民的政策,促进社会的稳定与休养生息,为后来的仁宣之治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