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时期,随着周王室的逐渐衰落,整个天下礼乐崩坏,随之而来的是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的争霸局面。最初,郑庄公一度被称为“春秋小霸”,而之后,我们熟知的“春秋五霸”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其实,在这五个霸主国中,最具历史价值的要属晋国。自晋文公开始,晋国便长期称霸中原,其霸业延续了长达150年的时间。正因如此,秦国与楚国一直联手对抗晋国(直到商鞅时期,秦楚之盟才告一段落)。楚国与齐国也曾多次结盟,联合抗晋。因此,晋国才是春秋时期真正意义上最具持续性的霸主。
当三家分晋后,除了韩国因为地理条件的劣势相对较弱外,赵国与魏国都成为了强国。魏国曾在战国时期一度是第一霸主,这一切都源自它们继承了晋国的遗产。可以想象,晋国的强大不仅仅体现在其分裂后的三个国家上,当时的晋国,势力之庞大,简直是无可匹敌的。
那么,晋国强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历史学家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角度分析,已经给出了清晰的答案。然而,现代考古学的突破性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具体的证据,揭示了晋国强盛的深层次原因。与此同时,考古学家的发现还解开了一个关于秦国历史的谜团。
1952年,在山西省侯马市西北部,考古学家发现了“侯马晋国遗址”,这座遗址揭示了晋国的一座都城——“新田”的踪迹。晋文公之孙晋景公时期,晋国将都城迁至新田,并在此保持了长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直到三家分晋发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田的具体位置被遗忘,后人很难追溯其所在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家在侯马进行调查时,意外发现了晋国最后一座都城——新田的遗址。
侯马晋国遗址规模巨大,面积大约达到50多平方公里,东西横跨9公里,南北宽度为7公里,涵盖了古城遗址、铸铜遗址、祭祀遗址、盟誓遗址以及大量的墓葬群。在这些遗址中,侯马铸铜遗址的发现尤为引人注目。
侯马铸铜遗址是一个巨大的铸造基地,起始于春秋中期,距今已有约2600年的历史。在遗址中,考古学家出土了大量的陶范和陶模(可反复使用的模具),数量多达十余万件,完整或者成套的陶范接近千件。这些陶范的器型种类繁多,涵盖了容器、乐器、工具、兵器以及车马器具等各种形状。例如,图中的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虎纹陶范,便展现了晋国当时的铸造工艺。
这些陶范和陶模的数量之庞大,充分显示了晋国新田地区在青铜铸造方面的卓越能力,尤其是在兵器制造上的强大生产力。这仅是新田的铸铜基地,而晋国的其他地方,如韩、赵、魏等大家族的铸造基地也同样具备强大的铸造能力,尤其是在兵器生产方面。比如,韩家以擅长制造弓箭著称,最终正是凭借这些强大的武力,韩赵魏三家得以分晋而立。因此,通过侯马铸铜遗址的发现,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晋国强盛的一大原因,便是其强大的铸造能力。
不过,侯马铸铜遗址的发现远不止如此,学者们经过深入研究后,揭示了一个更加惊人的发现,这一发现还解开了秦国兵器制造技术来源的谜团。在侯马遗址出土的青铜礼器上,学者们发现了相同的纹饰多次出现,甚至在同一件青铜器上,纹饰重复的情况非常明显。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考古学家在制作礼器的模具中发现了相关的线索,这实际上揭示了模块化生产方法的雏形。
学者张万钟在他的研究《东周时期泥型铸造的新成就——从侯马出土的陶范试探分块模的造型工艺》中指出,晋国已开始使用模块化方法进行铸造,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缩短了生产周期,使得批量生产成为可能。虽然这种模块化生产方法在晋国时期尚属于初步阶段,并且主要应用于青铜礼器的制造,但这一发现为秦国的生产方式奠定了基础。
众所周知,秦国之所以能够成为强国,与其先进的生产制造技术息息相关。例如,秦陵的考古发现表明,秦国已经采用了模块化生产方式(兵马俑的制作就是典型的模块化生产),这种方式制造出了大量标准件,再通过组装形成成品。可以推测,正是由于模块化生产的需要,秦汉时期才出现了游标卡尺这一工具。
从侯马遗址的铸造技术来看,秦国的模块化技术很可能源自晋国,或者至少是受到了晋国技术的启发。也就是说,晋国是模块化技术的早期应用者,而秦国则将这一技术发扬光大,特别是在兵器生产方面。
最后,本文讨论的还有三个值得思考的方面:
首先,晋国的前期都城如翼城、曲沃,后来迁都的新田,如今都已被考古学家重新发现。可以说,周代主要诸侯国的都城遗址如今几乎都已被挖掘出来,且与史书中的记载大致吻合。然而,与西方相比,尽管西方文献中有着热烈的描述,但他们却没有类似的大规模考古证据来支持这些记载。
其次,中国古代有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创造,考古学发现揭示了这些技术的进化与推广过程。比如晋国小范围使用的分块模技术,经过秦国的扩展,逐渐发展成广泛应用的模块化技术。这种从小范围应用到大规模应用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技术的积累与创新。然而,与此相比,西方的技术发展往往显得“跳跃性”较大,某些技术突然间就成熟了,这让人不禁感到困惑。
第三,周秦时期的中国虽然强调“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但也同样注重技术的进步。与此相比,宋朝以后,中国的思想逐渐拔高了道德的作用,逐步忽视了技术的发展,这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留下了惨痛的教训。如今,我们应该在强调精神文明的同时,同样重视物质文明的进步,两者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