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尔虞我诈。英雄豪杰们上演一场场阳谋阴谋,可以说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无所不用其极。
笔者认为,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一部分,应该是孙权挑头众臣一起上书,请求曹操上顺天意,下顺民心,自立称帝。
曹操接到奏章后,不觉心中一颤。伴随奏章突然起来的内心波动,有两个原因造成:一是曹操是想自立称帝;二是曹操又心有畏惧。
曹操想称帝的念头,自然不用多说,是个人都想过把皇帝瘾,毕竟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感觉实在太好,试问过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能够扛得住权力的诱惑。
但是,曹孟德是何许人也。真当世之枭雄,曹操心里明白得很,就算自己没有自立称帝,跟皇帝干的事有什么区别,自己都能控制皇帝,还要个皇帝的虚名为何。以丞相的身份,行天子的事,也不失为人生一大快事。
在曹操看来,孙权真的是自作聪明地调皮呀。
何况孙权小儿的那点小心思,虽号称”仲谋“,就以为真的权谋名冠天下吗,真的不把我这个叔父辈的人放在眼里,再者说我当年跟你父亲一起,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你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子,还敢在这里和我耍123过家家。
曹孟德厉害就厉害在这里,他的思维转化的很快。当众臣非要把他抬上皇位的时候,孟德说了一句,孙权小儿,是想把我架到火上烤呀。
这一句,充分说明曹操内心的恐惧。
当时,天下三分未定呀,孙权、刘备这些劲敌不说,那些张鲁、黄祖等草莽集团都是些不安分因素,自己要是傻了吧唧的废帝自立,往那龙椅上一坐,可真的就成烤鸭了。
当时候,天下那些割据势力一看,嘿,曹贼真行,正愁着养兵无用处,早瞅你曹贼不顺眼。大家还不合起伙来揍自己。
所以,曹操不傻,甭跟我来这套,现在还不是时候,等到天下统一后,不用你们教我,登基称帝的事,我比你们干的都顺手。
曹操拒绝称帝的因素,具体有哪些。
大汉其实还未完全灭亡,有一个例子是最好的证明,谁呢?袁氏家族!袁家四世三公,都是汉室的铁杆拥护者,袁绍挂掉了,雄踞江南的袁术不知好歹,居然傻乎乎滴抢先称帝,结果屁股底下的椅子还没坐热,一帮诸侯纷纷起兵讨伐,最后跟自己的龙椅一起陪伴先帝去了。这足以说明,大汉虽然已经名存实亡,但是大汉400年的影响力还在,谁也不敢撕破这层薄纱。
前边袁术的尸体还没凉透,这一切曹操可都是亲眼目睹,自己总不能跟这个家伙一起报废吧。
曹操不称帝是一种权宜之计,整天替汉献帝掌管着玉玺,有事没事发道圣旨,可以对一些”老实人“吆五喝六,跟自己做天子没什么区别。都知道圣旨不是汉献帝的本意,可是谁又有什么办法,觉得有歧义,又不能亲自面见汉献帝说明,只能假戏真做,配合曹操以假乱真。
再者,曹操认为时候还不到,在曹操看来,以自己孟德公的才智,统一天下是迟早的事,结果做梦到没想到,一场赤壁之战下来,把自己的梦想付之一炬。
所以,曹操最初的计划是,自己必然是天下无敌,等自己收拾完这些不安分的小喽啰,再暗地授意手下给自己写一份表彰檄文,名正言顺地接管汉献帝的天下,岂不是更加符合常理。
只要曹操不称帝,他永远只有一个明着的对手,那就是刘备。因为刘备是铁了心要跟自己干到底。孙权不一样,刘备伙同他出兵打曹操,孙权不干。孙权看来,自己是臣,曹操也是臣,大家都是臣,出兵打人家没有道理呀。
若是曹操称帝,情况就不一样了。此前孙权可以用”同为臣子“来拒绝,此时可就不得不出兵,你不去打曹操就等于是放弃汉家臣子的身份,世人和后人怎么看你,如此以来曹操怎么能扛得住。
所以,曹操最后说出一句话”若天命在孤,孤愿为周文王“,意思是告诉手下,不要再唠叨了,我心烦着呢,你们以为孤不想称帝,时机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