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雉因为将刘邦宠妃戚夫人做成人彘,而成为后世口诛笔伐的对象。虽然吕雉确实非常狠毒,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戚夫人的结局也并非全无自作自受的成分。事实上,刘邦临终时曾为戚夫人提供了四条活路,可惜戚夫人傲慢无知,毫不珍惜。她始终我行我素,甚至不听刘邦的忠告,不断挑衅吕雉,最终只能落得被做成人彘的悲惨结局。
刘邦对戚夫人的宠爱可见一斑,而他对她所生的儿子刘如意的偏爱更是无法掩饰。从刘如意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刘邦对于这个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和喜爱。刘邦看刘如意,怎么看怎么喜欢,他认为这个孩子无论是容貌还是才智,都比自己其他的儿子更胜一筹。甚至,刘邦在许多场合中表达了对刘如意的喜爱,认为他是最像自己的儿子。
然而,当刘邦看着太子刘盈时,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反感。刘邦觉得太子性格软弱,跟自己一点也不像。在他的眼中,刘盈的表现始终让他觉得无法胜任未来的帝位。而刘如意虽然年纪尚小,但无论在刘邦心中还是在众人的眼中,他无疑是最有潜力的继承人。
由于刘如意去世时年纪尚幼,历史上没有留下关于他才能的任何记载,但可以推测,按照刘邦的评价,刘如意可能是一个极具才华的孩子。即便如此,作为一个仅十岁的孩子,他怎能承担起治理庞大帝国的重任呢?此时的刘邦身体已经大不如前,无法再等到刘如意长大。刘邦急切地意识到,他必须为戚夫人和刘如意保驾护航,但他的健康状况却使他束手无策。
刘邦此时似乎已经被自己的情感冲昏了头脑,所有的考虑都围绕着如何让戚夫人和刘如意免受吕雉的威胁。他非常了解自己的发妻吕雉,清楚她的心狠手辣,也知道自己一旦去世,吕雉绝不会放过戚夫人和刘如意。因此,刘邦决定要改变太子继位的安排,把刘如意推上继承人之位。毕竟,立了刘如意为太子,吕雉即使心狠手辣,也不敢轻易伤害皇帝。
然而,刘邦未曾料到,他的这个决定与吕雉在朝廷中的地位发生了冲突。朝廷的大臣们早已习惯了吕雉的权威,对戚夫人几乎不予关注。毕竟吕雉是大汉的皇后,而戚夫人不过是一个凭借才艺获得宠爱的女子。因此,刘邦的改变太子计划遭遇了很大的阻力。
为打消刘邦的改立太子的念头,张良献计给吕雉,让太子刘盈去请商山四皓。这四位有着极高声誉的学者和顾问,曾多次被刘邦邀请出山辅佐,但他们始终拒绝,认为刘邦缺乏文化素养。而此次,刘盈能够请到他们出山,也意味着当时士大夫阶层对太子的认可,表明刘盈已具备足够的政治能力。面对商山四皓的辅佐,刘邦不得不放弃了改立太子的念头。
商山四皓的背景显赫,这使得他们的加入意味着太子的立场更加稳固,也让刘邦深知,若他强行改立太子,必然会引发政权的动荡。在这个时候,即便刘邦深爱戚夫人和刘如意,也不敢为了情感而破坏大汉的江山。
刘邦意识到,改立太子的计划失败后,必须寻找到其他方式保护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安全。刘邦了解吕雉,她虽然手段狠辣,但也有她的底线。只要戚夫人能够低调,不再挑衅吕雉,她们母子应能安然度过难关。于是,刘邦语重心长地告诫戚夫人:“你以后好自为之,日后她就是你的主人了。”这番话明显暗示了戚夫人必须接受吕雉的权威,否则她的生命将岌岌可危。
然而,戚夫人并未把刘邦的话放在心上,认为刘邦只是随便说说,毕竟当时刘邦还活着,吕雉也未必敢对她做出过激行为。可惜,刘邦最终离世,而戚夫人也因此不得不面对吕雉的铁腕手段。
刘邦去世后,吕雉的权力达到了顶峰,而她的那些妃子都被严密监禁。唯一例外的是薄姬,因为薄姬并未得到刘邦的宠爱,吕雉因此放过了她。薄姬趁机跟随儿子刘恒前往封地,安享晚年。吕雉心中最恨的自然是戚夫人,她不仅夺走了刘邦的宠爱,还试图干涉刘盈的太子之位。
戚夫人不仅抢了吕雉的丈夫,还威胁到她儿子的继位,这让吕雉心生怨恨,最终做出了极其残忍的决定。尽管吕雉将戚夫人囚禁起来、剃光头发并迫使她做苦力,但戚夫人依旧认为自己受到了极大的羞辱。于是,她开始唱道:“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她一心只想着自己何时能够恢复尊严,完全没有顾虑到刘如意的处境。
戚夫人的这番话无疑让吕雉更加恼火,她终于下定决心要铲除这个女人。吕雉曾多次羞辱自己,抢走丈夫的宠爱,又试图夺取儿子的帝位,吕雉心中的怒火越积越深。她不仅将戚夫人囚禁,还将她做成人彘——这种极为残酷的刑罚让戚夫人遭受了终极的折磨。可怜的戚夫人被剁去四肢、挖去双眼、耳朵被烤焦,并最终被丢进猪圈,活活地像猪一样度过最后的日子。
最为讽刺的是,吕雉竟让自己的儿子刘盈来看这个惨状。刘盈被吓得几乎崩溃,回到家后病倒在床,最终不久后便去世。这一切的残酷和不人道,都让后世对吕雉充满了怨恨与诟病。
从今天的角度看,吕雉的狠毒自然让人不寒而栗,但戚夫人的所作所为同样令人愤慨。如果站在吕雉的立场上,或许也能理解她的愤怒与复仇之心。毕竟,戚夫人夺走了她的一切——丈夫的宠爱、儿子的未来以及她的权力。
最终,戚夫人被做成人彘的原因,除了吕雉的狠毒,更重要的是戚夫人无法清醒地认清自己的处境,无法低调行事。她不断挑战吕雉的底线,最终迎来了惨死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