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叶长庚被调任50军副军长,之前他一直担任黑龙江军区司令员。这一变化乍一看,似乎是职位上的“降级”调动。以叶长庚的资历来看,担任军长的职位应该是平调,但为什么他只担任副军长呢?这一点值得深思。
要理解其中的原因,首先得了解50军的背景。在长春未解放之前,东北解放军序列中并没有这一支部队。其实,50军的成立背景非常特殊,它是由原国民党60军起义部队改编而成。60军的军长曾泽生,是滇军的一员,曾在1946年鞍海战役中指挥184师起义。随着长春的围困,我军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政治和军事工作,最终促使曾泽生部成功起义。经过整编后,这支部队被改编为50军,并在平津战役后南下参与解放战争。
当时,叶长庚在黑龙江军区担任司令员,职务和级别都属于正军级,在地方军区负责剿匪、支前和配合主力作战等任务。突然被调任至50军,这对于叶长庚而言,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新的机会。早在之前,叶长庚便向老首长黄克诚表达过,自己渴望亲自上前线参战的愿望。黄克诚深知地方工作的重要性,所以一直未予批准。如今,终于有了机会,叶长庚自然感到无比激动。
50军南下的过程中,先后途经河南商丘、湖北宜昌,并继续向四川成都方向推进,协同刘邓大军解放大西南。这支部队的士兵大多来自云南,很多干部也有云南籍,因此他们对大西南的湿热气候适应性较强。即便在炎热的夏季,连日行军,也没有出现严重的非战斗减员,反观北方来的部队,许多士兵因为潮湿的南方气候而身体不适,极大影响了战斗力。
不过,50军的军长由于身体不适,并未随部队南下,只有叶长庚与政委共同带领部队到达简阳。当时,侦察部队报告称,简阳附近有一支敌军,且敌军编制为一个军,叶长庚决定立即商议应对措施。于是,他和师长们原定于晚上开会讨论作战方案。然而,当夜迟迟未见政委前来,叶长庚打电话询问才得知,政委正在前往后勤部慰劳。因此,会议最终由叶长庚主持,并将决定结果告知政委。
第二天,政委回到部队后得知作战计划,坚决不同意。叶长庚感到非常困惑,便询问政委不同意的理由,但政委始终未给出明确答复。叶长庚心中不禁有些生气,他质疑道:“你参加会议时为何不来?现在既然决定了作战计划,你又为什么反对?”政委回答说:“你是副军长,没权决定作战。”叶长庚却回答道:“我是第一副军长,代行军长职务,作战决策我负责!”这番话让政委愤然离开,气氛顿时变得紧张。
尽管政委离开,部队依然按照计划执行了作战任务。经过激烈的战斗,50军成功歼敌一千多人,并俘虏敌人一万多人。这场胜利成为50军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斗。值得一提的是,若不是叶长庚坚持打下去,恐怕这场大胜仗也难以取得。政委的顾虑之一,是担心单独一个军无法有效应对敌人,可能需要等待其他兄弟部队的配合作战。然而,政委并未及时将自己的疑虑与叶长庚沟通,最终仍坚持不同意打。而叶长庚的决策却确保了这场战斗的成功。
事实上,这种指挥员与政委之间的意见分歧在战争中并不罕见。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在战斗中军队上下决策统一,团结一致,但实际上,由于每个人关注点的不同,意见冲突是常有的事。政委虽然在政治上有较大权力,但在军事上的指挥经验往往不足,这有时会导致错失战机或决策失误。因此,自抗战时期起,军队在作战中往往允许指挥员全权负责,而不必再寻求政委的同意。这一改变,极大地提升了指挥员的决策效率,使得战斗能够更加灵活和果断地进行。
这场战斗证明了指挥员拥有自主决策权的重要性,也显示了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如何协调不同意见,达成共同目标,最终赢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