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上甘岭战役后,秦基伟回国见到毛主席,从此开始戒烟
迪丽瓦拉
2025-09-14 17:31:57
0

1952年秋季,朝鲜战场风云激荡,硝烟弥漫,整个朝鲜半岛在战争的熊熊烈火中翻滚,成为了国际舆论的焦点。正是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一位将领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了历史的史册上,那就是志愿军第15军军长——秦基伟。

在秦基伟的指挥下,志愿军坚韧不拔地坚守上甘岭,成功抵御了美军的强大攻势,最终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上甘岭的战役不仅让世人见证了志愿军的钢铁意志,也让秦基伟的名字成为了军史中的传奇符号,永载史册。

战斗结束后,毛主席特地召见了秦基伟将军,然而,在这次会面之后,秦基伟有了一个意外的转变——曾经深爱香烟的他,竟然戒烟了。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1952年10月的一个寒冷的凌晨,朝鲜山脉间突然传来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天际爆发出耀眼的火光。美军对上甘岭发起了第一次猛烈的进攻,代号为“摊牌作战”的计划正式启动。上甘岭,位于朝鲜中部的五圣山附近,地势险要,成为了美军和志愿军激烈争夺的焦点。这两座高地——597.9高地和537.7高地,控制着朝鲜中部的防线,其战略地位至关重要。

为了迅速撕开志愿军的防线,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决定,以猛烈的炮火轰击和空中打击的方式攻占这两座高地。10月14日凌晨,美军发动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轰炸,成千上万枚炮弹迅速倾泻到上甘岭阵地上,山石飞溅,战壕几乎被摧毁殆尽。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猛烈攻击,志愿军第45师的战士们依然坚持在阵地上死守,而秦基伟作为军长,始终在作战指挥室内严密监视着前线的每一动静。

战斗一开始,秦基伟便迅速作出决策,指挥各阵地做好反击准备。深知这场战斗的胜败关系到整个志愿军防线的生死存亡,秦基伟毫不犹豫地调整了防守策略,迅速将部队的火力集中在关键的制高点,并利用坑道战术来规避美军的火力压制。这场战斗迅速演变成了一个典型的拉锯战,志愿军顶着美军的狂轰滥炸,依托简陋的坑道和战壕进行顽强抵抗,而美军则发动猛烈冲锋,试图以数量上的优势攻破阵地。

秦基伟不仅在战术上保持冷静,并且不时鼓舞士气,激励战士们坚守阵地。因为他深知,只要上甘岭一线能够坚守住,志愿军的防线就不会被彻底撕裂。在美军的轮番进攻下,秦基伟意识到,单靠现有的防守力量难以长期支撑下去。于是,他迅速向上级请求火力支援,并在与副司令洪学智的电话中简洁明了地表达了自己的需求:“给我一点炮吧!”

正是这个简短有力的请求,使得苏联提供的“喀秋莎”火箭炮登场,成为战局的转折点。“喀秋莎”火箭炮凭借其迅猛、精准的大规模打击能力,令美军始料未及,震慑力十足。10月19日,当第一波“喀秋莎”火箭弹落在美军阵地时,敌人的阵地瞬间陷入了熊熊火海。许多坦克和装甲车被毁,敌军陷入了混乱。这一强有力的火力支援为志愿军争取了宝贵的反击时机。

秦基伟立即抓住战机,指挥第45师在火力掩护下发起了反攻。志愿军部队通过坑道迅速转移,利用夜色的掩护向美军发动近距离肉搏战。随着战斗的深入,志愿军逐渐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美军的攻势也开始逐步减弱。尽管美军仍不时发动进攻,但“喀秋莎”火箭炮的压倒性火力始终使其无法全力推进。

到了10月30日,志愿军终于在“喀秋莎”的火力掩护下,成功重新夺回了597.9高地和537.7高地。经过连续几次失败,美军的攻势已显疲态,战局逐渐向志愿军有利的方向发展。

这场战斗历时近一个月,双方在上甘岭高地展开了殊死搏斗。秦基伟在后方的指挥室始终紧密跟踪前线信息,根据战局调整作战计划。他不仅是一名卓越的指挥官,还是一名冷静的战略家,深知美军虽强,但只要善于抓住敌军的弱点,志愿军依然可以翻盘。每一次敌人的进攻,秦基伟都能快速做出判断,并及时调整战术部署。

10月30日的反击战是整场战役的关键时刻。经过多日激战,美军的攻势已经开始松懈,志愿军看准时机,迅速发起全线反攻。秦基伟果断指挥第45师和第29师从高地两侧夹击敌军,利用坑道战迅速逼近敌军防线,并在夜间发动突袭。

在这次战斗中,志愿军利用坑道作战的经验,逐步逼近美军防线。在敌人最为疲惫的时刻,志愿军发动了猛攻,成功重新控制了关键高地。此时,秦基伟展现出了他无与伦比的指挥才华。他冷静分析,迅速做出决策,调整战术,并通过精准的火力支援与灵活的战术安排,最终带领志愿军占据了上甘岭的制高点。

战斗结束后,随着硝烟逐渐散去,志愿军虽然成功守住了阵地,但这场战斗的残酷性深深铭刻在每一名参战士兵的心中。对于秦基伟来说,这场战斗不仅是一次指挥能力的严峻考验,更是一次对意志和信念的极大挑战。

战后,秦基伟带着战斗中的记忆回到了祖国,常常在日记中回顾那些夜以继日的艰苦岁月。作为指挥官,他不仅要面对敌人的猛烈进攻,还肩负着战士们生死存亡的重担。每一次决策,都是对他心理素质和指挥能力的严峻考验。

1953年,秦基伟作为志愿军的指挥官之一回到祖国,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毛主席对这场战役的胜利表示肯定,也对秦基伟的指挥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个胜利不仅让秦基伟在军事上声名鹊起,也让他的自律精神得到了深刻体现,尤其是他戒烟的决定,令所有人都为之一惊。

那次会面时,毛主席亲切地握住了秦基伟的手,表扬了他和他的士兵们的英勇表现。会面过程中,毛主席递给秦基伟一支香烟,问他是否习惯抽烟。然而,秦基伟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拒绝了香烟,并幽默地表示:“主席,我不会抽烟。”虽然他曾是一个资深烟民,在面对主席递来的香烟时,他内心其实非常想点燃,但考虑到场合的严肃,他婉拒了香烟。

回到部队后,秦基伟的举动让警卫员感到震惊——他这个曾经在15军中以“烟筒子”著称的军长,从此竟然再也没有抽过一根烟。警卫员忍不住问他为何戒烟,秦基伟严肃地回答:“我在毛主席面前说了‘不会抽烟’,怎么能言而无信?”他坚持言出必行,并从此彻底戒掉了香烟,这不仅体现了他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公元1697年,满洲人福敏因为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了进士,并且成功被选入翰林院担任庶吉士,内心非常高兴。...
原创 武...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性皇帝,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项非凡的历史成就,更不用说她在位期间取得的政...
原创 是... 他在众人眼中是力拔山兮的猛士,是沙场上英勇无畏的将军;他为自己的尊严而战,最终却成为了众矢之的;他本...
探访豫东破碎古陶器“重生”之地 11月23日,河南周口,参加“2025夏文化论坛”的数十位考古学家与历史学者走进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原创 后... 李克用骁勇善骑射,早年随父出征,常冲锋陷阵,军中称之为“飞虎子”。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李克用...
原创 左... 最近,有一位读者向我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左宗棠被誉为民族英雄,特别是在他收复新疆之后...
从《北宋陕州漏泽园》说起——漏... 《北宋陕州漏泽园》是一部聚焦于北宋时期社会救济制度与考古发现的学术著作,其主要价值在于通过陕州漏泽园...
原创 大... 8000多年前,一支民族在帕米尔高原上繁荣生长,随后开始了漫长的迁徙旅程。他们一路向东,经过贝加尔湖...
原创 现... 一、白俄罗斯流亡政府 白俄罗斯流亡政府,是苏德战争期间,纳粹德国占领苏联白俄罗斯地区后,扶持建立的一...
原创 国... 国民党在解放战争后期节节败退,主力部队接连被歼,败局基本已定,蒋介石不得不为自己和残余势力谋划退路。...
原创 帕... 说起帕米尔高原,好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那地方高、海拔狠、冷得要命,其实这块地在中国历史上可不是啥边角料。...
原创 从... 能叫出3个以上斯拉夫神话神祇名字的人,我真没见过几个。 创始神罗德、光明与希望之神贝洛伯格、凛冬与黑...
唐诗中的甘肃意象 《资治通鉴》载:“天宝年间,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在大唐盛世,许多文人士子或定居陇右,或客游西北...
原创 朱... 朱元璋自幼家境贫寒,出身卑微,这让他对贪官污吏心生深深痛恨。他认为,农民的困苦生活,很大程度上源自官...
原创 九... 引言 当我们听到亲妈嫁给儿子这样的事时,常常会觉得这是一件荒诞离奇、无法理解的怪事,甚至像是某种奇闻...
原创 盘... 许多熟悉近代历史的人都知道,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军中有很多著名的将领,他们几乎都毕业于黄埔军校、保定军校...
原创 美... 美国是一个实行三权分立的国家,其中总统拥有极为重要的行政权力。在美国确定总统制之后,规定总统是通过选...
原创 娶... 刘秀与阴丽华的爱情故事始于一句话:仕馆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句诗成为了两人关系的开端,见证了...
青博文创丨把5000年彩陶戴在... 青博文创 高原“陶崽联盟”治愈登场 舞蹈纹的灵动、蛙纹的生命力、四大圆圈纹的磅礴韵律——这些曾绘于古...
原创 安... 欢迎来到历史的探秘之旅!在这个知识的世界里,我们将和一位非常特别的老师一起走进历史的长河,聆听她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