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死前留下3个猛将,可保蜀汉不灭,但被诸葛亮搞死了2个
迪丽瓦拉
2025-09-14 18:32:39
0

史书里有个数据挺吓人:刘备死后没几年,蜀汉阵亡、被流放、被排挤的高官将领占了七成!好多原本能独当一面的猛人,结果全都打成一锅粥。有意思的是,刘备临终前,把自己的心头肉——赵云、魏延和李严这三个重量级武将,全都托付给了诸葛亮。可最后,三人里俩人英年早逝不说,还都和诸葛亮闹得不欢而散。不禁让人好奇,诸葛亮到底是因为权力斗争逼走了兄弟,还是这三人自己作死?蜀汉究竟输给了外敌,还是自家窝里横?

咱们先来看看蜀汉后期是个啥状况。刘备刚走那会儿,北有曹魏,东有孙吴,家里守着还不稳当。外头强敌趁火打劫,里头人心浮动。有人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一语道破天机:能打的战将极少,能镇得住场面的文臣也不多。可是仔细盘点,刘备没走前其实给诸葛亮留下了三块“定海神针”:赵云稳重持家,魏延一身反骨但能冲锋,李严则是老奸巨猾的“守家人”。大家表面上都喊着“匡扶汉室”,可有人的算盘藏得比蜀山还高。

赵云人称“浑身是胆”,刘备逃命时都敢把小皇帝托付他。结果白帝城托孤之后,赵云其实并没有走上权力顶峰,反而被边缘化。魏延和诸葛亮明争暗斗,最后被下绊子。李严自认是二号托孤辅臣,最后灰头土脸沦为平民。怪就怪在明明都是蜀汉的左膀右臂,为啥全是自己人下狠手?难不成,英雄也怕窝里反,君子之交最后还是七八刀?

事件怎么一层层搞砸的,咱细细扒一扒。首先是三人的出身和风格,各有千秋。赵云本是北地英豪,性格耿直,善于冲锋陷阵却不喜欢拉帮结派。群众基础好,但权力欲望几乎为零。他不争不抢,所以一直被信任——连曹操都惊讶:天下英才竟有人如斯!魏延则不一样了,这人心高气傲,脾气臭得要命,动不动就和同僚冲突。论打仗,比不少“老将”还稳当,就是太不服管教。李严号称大局观一流,治地方铁腕,改法律、剿叛乱都手到擒来,就是人缘太差,满朝文武没人待见。

群众怎么看?老百姓其实最佩服的还是赵云。街头巷尾都在传:“赵子龙英勇护主,大难不死,为蜀汉保了根!”可魏延和李严的风评就分化严重。有人说:“魏延兵法如神,诸葛丞相太看不惯,白白耽误了英雄。”还有人说:“李严整天端着架子,谁都瞧不起,眼瞅自己演砸了,赖得一塌糊涂。”蜀汉的内耗、提防,成了饭桌上的笑谈,说穿了就是怕自家人捅自家人刀子。

眼看着一层层风浪过去,蜀汉貌似迎来了一阵“太平风”,实则波涛暗涌。赵云因为表现优异,被封为“虎威将军”,却一直留守二线,没有被推上最前台。很多人想不明白,这么能打的人,为啥不让他横扫曹魏?可偏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赵云年纪渐长,加上自己“不争”性格,也就安安心心当个老黄牛。大家都以为,诸葛亮和赵云是一条心,实际上两人更多是君臣关系,不曾打破彼此框架。于是,久有牵挂的忠义大将,最终在建兴七年悄然病逝,没掀起多大波澜。

李严这边,更是演了一出假性和解的好戏。老李表面上装得心平气和,实际上心眼比针还细。他时而跟诸葛亮笑脸相迎,时而使绊子——粮草供应忙中添乱,一会儿说“军粮不够”,一会儿又咬着诸葛亮退兵是自作主张,甩锅技术一流。可诸葛亮并非棋子,他看透了李严“背地里搞事”的小动作。最后,李严被降为庶人,还来不及喊冤,没几天就被自己“心病”拖进棺材,算是自作自受。老百姓反而觉得可惜:“这人坏归坏,要是早点跟诸葛亮齐心做事,说不定能立大功。”

但别以为事情就这么平息了。正反两派各说各话,有人为诸葛亮叫好,说他“清君侧,稳后方”;也有人心疼李严,“能人难容于世,诸葛亮心太狠了”。一时之间,众说纷纭,蜀汉大厦却悄悄出现了裂缝。

关键转折点来了!本来大家都觉得李严被流放、赵云老死、蜀汉权力就稳定下来了,可谁也没料到魏延这颗“定时炸弹”突然爆了。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前,临终还特意留话:让魏延断后,杨仪主事,别让魏延插手退兵大事。很多人这时才恍然大悟:诸葛亮分明是在“阳谋”!表面推魏延为前锋,实际上是把他推到棋盘外头等人下套。果然,魏延自觉被边缘化,加上与杨仪吵得不可开交,两人轮番上书举报对方。朝廷跟看热闹一样,左右逢源,偏袒杨仪。

事情很快失控。魏延气不过,直接带兵杀回老巢,却发现手下全跑了。有仗打没人跟,换成谁都心凉。最终,马岱追上魏延,一刀终结了这位“反骨英雄”,据说连家族都给株连。有人恍悟,诸葛亮早就布局,让杨仪拿着这把刀等魏延上钩。好一出“借刀杀人”!大家才看明白权力场里的尔虞我诈。你以为诸葛亮只是个忠臣?其实也是权力的操盘高手。不是老魏自己“作”,谁让他撞到了蜀汉的枪口上?阴谋阳谋,都被诸葛亮玩明白了。

此时,蜀汉的官场氛围也到了顶点:谁都开始提防同僚,人人自危,整个朝堂就像油锅里的豆子,随时炸响。刘备留下来的王牌,几乎全军覆没了,真正稳得住场面的只剩“独木支危楼”。

表面风平浪静,实际危机更甚。诸葛亮刚走没两年,整个蜀汉集团就开始四分五裂。姜维接棒“北伐大业”,但能打敢拼的将领越来越少,吴用、王平虽然尽力,难顶魏军的兵强马壮。兵员不足、粮草不继,北伐变成了“强行续命”,老百姓迫于赋税压力叫苦连天,战士们也心生动摇。不少将校觉得:“打下去没希望,倒不如认个输!”可姜维倔强到底,宁可背上“寡不敌众”的骂名,也要继续北伐。

可真正让蜀汉雪上加霜的,是“内部墙倒众人推”。魏延、李严走后——朝堂分裂得更深。部分老臣希望保守经营,“咱们别折腾,保存自己最好”;有的年轻派则毕其功于一役,“寇可忍,孰不可忍?拼了!”两派斗来斗去,连个统一意见都没有。朝堂上一盘散沙,外有强敌环伺,蜀汉的气数越来越单薄。再加上刘禅自身的“佛系”作风,一遇大事只会顺别人话说,一朝风雨飘摇时,首鼠两端。263年,邓艾偷渡阴平,姜维突围失败,刘禅投降,蜀汉正式就此画上句点。

这结局,不是任何一场大仗、任何一个敌人能直接造成的,而是内耗拖垮了蜀汉的根基。蜀汉注定不是死于外患,而是毁在自己人的“彼此掣肘”上。那几年,谁都变得怀疑谁,领导再有本事,也救不活这个“扯后腿俱乐部”。

说到底,蜀汉后期的这些“自己人比敌人还狠”现象,可不是中国历史上的头一遭。你看李严和魏延,一个打仗有法,一个治政有方,本来该是蜀汉的主力军,硬生生变成自毁长城。诸葛亮呢,老百姓说他不愧为睿智丞相,实际上处处提防同僚,搞的高层跟走钢丝一样。难道“明君贤臣”就都是靠压制和排挤得来的吗?有些人能打会管,却败于同行的暗箭。有些人再忠心,缺了点权力心眼,最后连后事都没人提。真心话一句:蜀汉败亡,哪里是“人才不够”,分明是“人心不齐”!

有趣的是,每当后世评说诸葛亮祛除“内患”,清洗团队,都会夸一句“为国为民,政令肃然”。可要是没人顶门立柱,这队伍再干净又有啥用?假如李严、魏延都安然无恙,蜀汉真能守住吗?说穿了,干不成事就怪能人不听话,倒霉就怪下面人瞎指挥,这种逻辑让人哭笑不得。蜀汉的吃亏,就吃在“窝里斗”,那一把把好刀,全都用来防兄弟,最后一块铁都铸不成。

到底是诸葛亮的“防微杜渐”保了蜀汉清正,还是弄得团灭大将,自己砸锅?魏延、李严这样的英豪,真应该被“下课”吗?有人说“宁可错杀一千,不肯错留一个”,可要真全靠“防人之心”过日子,这一锅兄弟还能熬多久?你怎么看——是该严防猛将,还是应该容忍敢拼的“刺头”?来评论区聊聊你站哪一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同... 中越关系如今是一段稳固而和谐的盟友关系,双方自1960年建交以来已有60年的历史。然而,这段历史并非...
原创 1... 好的,我会根据您的要求改写文章,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同时保持原文的主要意思和结构。 --- 亲爱...
原创 刘... 当然!我帮你把文章每段的语义保持不变,同时丰富细节,调整措辞,让文字更生动流畅,整体字数也差不多。以...
原创 前... 在您阅读本文之前,诚邀您点击“关注”按钮,便于您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最新文章,并方便您参与讨论与分享。...
原创 4... 当然可以!我帮你把文章每段重新改写一遍,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细节描写,字数也不会有太大变化。如下...
原创 身... 初入崔五队伍:一名青年的抗战初体验 1938年春,徐广田踏上了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加入了国民党...
原创 他... 好的,我会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字数和原意基本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让内容更丰富。以下是改写版...
红山文化为中国礼仪之邦滥觞 6月14日,首届红山文化国际传播大会暨“新时代大讲堂”于辽宁朝阳举行,法国驻沈阳总领事罗毅睿在会上推...
家传瑰宝:中华帝国袁世凯洪宪纪... 在山东济南,冯先生家中珍藏着一枚堪称家族瑰宝的中华帝国袁世凯洪宪纪元飞龙币。这枚钱币历经岁月洗礼,不...
原创 如... 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事件,至今仍是学术界和历史爱好者热议的话题。今天我们不讨论解体的根本原因,而是思考一...
原创 塞... 在太平洋的西部,距中国约3000公里的塞班岛,虽然名义上是美国的领土,但岛上的大多数居民却是中国人。...
原创 李... 李世民是李渊的次子,出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隋朝末年,天下纷乱,李渊在太原起兵,决心争夺帝位。李世民作...
原创 刘... 好的,我帮你把这篇文章每段保持原意进行改写,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整体字数变化不大: --- 阅读本文...
原创 唐... 好的,我帮你对文章进行改写,保持段落意思不变,同时丰富一些细节描述,字数变化不会太大: --- 阅...
原创 庞... 庞统与诸葛亮常常被并称为“卧龙凤雏”,这两位同为智者,也都是深具才华的历史人物。然而,尽管他们的智慧...
原创 8...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生动地描绘了北宋末年,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齐聚梁山泊,揭竿而起,反...
原创 曹...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
原创 忠... 头条创作挑战赛 金忠是明朝初期一位重要的蒙古将领。他最初是蒙古地区的一个贵族王子,名为也先土干,...
原创 唐... 改写文章:李隆基政变与太平公主的悲剧 编辑| 古史迹 公元713年,李隆基作为大唐的皇帝,发动了...
原创 1... 最近,戈尔巴乔夫的去世再次唤起了人们对三十多年前苏联解体的回忆。那一时期的风云变幻、政治斗争,成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