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便于第一时间收到新文章推送,方便与您一起讨论、分享。您的支持将成为我创作的动力源泉~
文 | 妍妍
编辑 | 妍妍
---
北宋末年的种师道与宋钦宗的历史抉择
北宋末年,名将种师道提出的“保宋三策”,犹如一根危机中的救命稻草,然而,宋钦宗却将这三项至关重要的建议束之高阁。种师道的忠告,如同在风雨中送来的明灯,却未能照亮宋钦宗前行的道路。就像一个盲目的航海者,面对冰山的警告毫不在意,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灾难。宋钦宗的固执与优柔寡断,使得宋朝失去了抵御外敌的最后机会,也使得他的命运与北宋的灭亡紧密相连。
在金军铁骑压境之下,北宋的辉煌梦想瞬间崩溃,宋钦宗也成为了俘虏。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种师道的忠告为何被忽视?他那预见性的警觉,又为何未能改变大宋的命运?
---
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
北宋建立初期,尽管一度尝试收复燕云十六州,结果都以失败告终。直至1004年,宋辽双方签订澶渊和约,互为兄弟之邦,双方达成了短暂的平和。然而,宋徽宗赵佶这个皇帝,志大才疏,在平定方腊起义后,心怀雄图,试图借金国之力,联手攻打辽国。金国那时不过是辽国的附庸,尚不具备挑战辽国的实力。然而,宋徽宗错误估计局势,过于轻率地撕毁盟约,发起了北伐。
这一举动堪比“驱虎吞狼”,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将金国引入了中原。早在这时,种师道便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危险,极力反对,但他的意见却如石沉大海,不仅没有得到采纳,反而遭到斥责。宋徽宗执意派遣童贯率领20万大军北上,种师道只得带领8000西军精锐随军护卫。种师道多次上书请求罢兵,强调不要背弃澶渊之盟,可惜换来的却只是批评与责难。
不久后,宋军在北伐中惨败,辽军趁机从幽州杀出,童贯狼狈逃亡。辽国并不想与宋朝发生两线作战,派使者要求撤军,言辞犀利指出金人背叛的危险。种师道再次恳请撤兵,然而,宋徽宗依旧我行我素,最终撤换了种师道,任命“逃跑将军”刘延庆为先锋。白沟河一战,宋军损失惨重,8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局势急转直下,宋军惨败,童贯最终不得不请求金国的支援。此时,北伐失败已成定局,金人也逐步将目光投向大宋的江山。
---
金军压境,京城危在旦夕
1125年,金兵趁宋军北伐失败之机,分两路攻打太原和开封。河北、江淮的禁军,不是选择逃跑,就是选择投降。宋徽宗的恐惧早已蔓延至心底,他在恐慌中将皇位“禅让”给了儿子赵桓,并带着一丝绝望仓皇南逃。
刚刚继位的宋钦宗原本想与父亲一同逃命,但却遭到了主战派的大力反对。无奈之下,他只得命令勤王。此时,种师道紧急赶来,得到了宋钦宗的接见。他分析金兵虽然精锐,但在攻坚战和渡河作战方面有较大短板,只要在黄河沿岸部署重兵,等待敌人犯错,完全有机会扭转局势。
然而,宋钦宗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反而听从姚平仲的计划进行夜袭金营,试图擒获金军主帅完颜宗望,结果却惨败。金军趁机进逼,京城形势愈加危急。
眼看京畿之地的防守空虚,种师道焦急万分,他意识到西军在防守战和山地作战上有天然优势,若能合理利用,或许可以阻挡金军的铁蹄。尽管他三番五次恳请宋钦宗加强防守部署,但都未获批准。宋钦宗的优柔寡断和消极应对,最终让北宋一步步走向灭亡。
---
错失机会,皇帝沦为阶下囚
完颜宗望孤军深入,形势本已岌岌可危,种师道再度建议宋钦宗应立即乘胜追击,彻底驱逐金兵。然而,宋钦宗依旧优柔寡断,担心防守部署过多会显得软弱,错失了歼灭敌军的绝好时机。金兵撤退时不仅全身而退,而且得到了大量金银补给,这为他们日后卷土重来提供了支持。
种师道洞察力极强,早已预见到金军的再次入侵,只是朝廷的昏聩让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他甚至提出建议,让宋钦宗迁都至潼关,借助天险断绝金人的南侵之路,然而同样遭到了冷眼相待。种师道的弟弟种师中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这一打击让他心灰意冷,最终因郁郁寡欢去世。
---
靖康之变,宋朝的灭亡
1127年,金兵如约而至,长驱直入,开封城在极短时间内被攻破,宋钦宗被俘。整个宋朝的江山覆灭,皇帝和皇室成员被拖进北方,忍受着极大的屈辱。
靖康之变的发生,并非偶然。其实早在宋徽宗轻率北伐之时,亡国的种子便已经埋下。宋朝政权腐化,皇帝耳听谗言,贪婪与奢侈成风,忠良之士要么沉默,要么尽力规谏,却终究没有能够改变大宋的命运。
当完颜宗望孤军突入中原腹地时,曾是绝对的败局,但却没有任何一位宋朝将领能抓住机会给予致命一击。姚平仲等人的无谋,甚至是背后对种师道的排挤,让金军得以不断进攻。最终,金军肆虐江南,宋朝王朝的灭亡不可避免。
种师道虽忠诚无比,却终究没能改变国家的命运。他的一生,奉献给了自己的国家,却未能阻止北宋的崩塌。每每回首,这一切的错失与无能,令人惋惜不已。
---
免责声明
本文描述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传播正能量,拒绝低俗导向。如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如有疑问,联系我们后将立即处理或做出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