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5年,随着被誉为“亚洲第一海军舰队”的北洋水师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选择自杀殉国,这标志着清朝政府在这场战争中的彻底失败。
无奈之下,掌握清朝最高实权的慈禧太后只能派遣当时的直隶总督李鸿章前往日本马关进行和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份极为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条约中明确规定,清朝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开始了长达五十年的外来统治。
直到1945年9月9日上午9时,日本天皇裕仁在全世界宣布无条件投降,同日,在南京陆军总司令部大礼堂举行了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标志着台湾五十年殖民统治的终结,台湾重归中国版图。
众所周知,台湾位于太平洋与东亚大陆的交汇处,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
早在1662年,著名抗清将领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结束了荷兰人长达38年的殖民统治。
1683年,康熙皇帝派遣时任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征服台湾,使其正式纳入清朝版图。
然而,自日本明治维新后,便将“对外扩张”作为国家基本战略,而台湾自然成为其觊觎的重点。日本首先需要控制琉球王国(今冲绳),作为进攻台湾的前哨。
琉球王国自明朝以来便是大明的藩属国,清朝时期仍然向大清皇朝朝贡称臣。
1871年12月,一批琉球渔民因大风漂至台湾海域,与当地高山族居民发生冲突,结果被杀害。
事实上,当时台湾和琉球都属于清朝管辖范围,这场冲突不过是内部纠纷,日本根本无权插手。
然而,日本却借此大做文章,利用这一事件向清朝提出抗议,企图以此为借口施压。
清朝总理衙门大臣奕訢答复日本称:“琉球渔民遇害属我属地民众间冲突,理应由我国自行处理,与日本无关。”
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对此深感忧虑,曾指出:“各国通商以来,日本觊觎已久,且距我最近,早晚必有所图。”
事实很快证明了李鸿章的预见。
1873年,一名日本军官桦山资纪秘密登台勘察,搜集情报,评价台湾地形优越,资源丰富,令人垂涎。
翌年,日本海军中将西乡从道以“替琉球王国惩罚台湾”为由,率3600余名士兵登陆台湾北部琅峤,正式发动对台湾的入侵。
慈禧太后随即任命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沈葆桢为钦差大臣,带领六艘军舰和6500名淮军士兵前往台湾防御。
中日关系紧张,战争一触即发。
经英国公使调解,清朝与日本签订《中日北京专条》,承认日本“保民义举”,并赔偿50万两银子,换取日本撤军。
但清政府软弱让日本嚣张,1875年日本占领琉球,改名为冲绳县,令台湾危在旦夕。
为防范日本,清朝于1885年设立台湾省,派淮军将领刘铭传为首任巡抚。
刘铭传致力于兴办工厂、修铁路、训练军队,极力发展台湾工商业和海运,为现代化奠基。
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挑起丰岛海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朝被迫宣战。
1895年2月11日,北洋水师在威海卫主力舰队被毁,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水师覆灭。
日军占领辽东半岛,慈禧太后派李鸿章率代表团赴日本马关和谈。
3月,谈判期间日军占领澎湖列岛,威胁台湾。
日方提出苛刻条件:赔偿二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辽东半岛因三国干预被迫放弃,但赔偿增加至三千万两银。
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春帆楼签署《马关条约》,清政府无奈接受所有条件,台湾、澎湖正式脱离清朝统治。
条约规定,日本明治天皇任命了1873年刺探台湾的桦山资纪为首任台湾总督,他此时已兼任日本海军军令部部长。
消息传回国内,激起全国愤怒,各地官员纷纷上书抗议,数千学子联署发起“公车上书”。
台湾爱国人士更是忧心忡忡,他们无法接受被日本殖民统治的命运,向光绪皇帝呈上奏折,形容台湾丧失如“赤子失慈母”。
为保卫家园,台湾人民奋起反抗。著名举人丘逢甲闻讯后,咬破手指,用鲜血书写“抗倭守土”,誓与台湾共存亡。
他组织义勇军,训练士兵,并代表台湾爱国人士通知清政府:“既然政府不管,我们自己守护台湾。”
丘逢甲还成立了抗日政权“台湾民主国”,推举前巡抚唐景崧为总统,领导抗日斗争。
6月17日,日本近卫师团攻占台北,桦山资纪开始接管台湾政务,激发台湾民众强烈抵抗。
丘逢甲慷慨出资购买家产支持义勇军,军力发展至160营,自任大将。
6月19日,日军攻打新竹,遭丘逢甲、徐骧和姜绍祖领导的义勇军顽强抵抗,虽多次激战但义军伤亡惨重,最终被迫撤退。
徐骧率三千义勇军退守彰化,企图在大肚溪伏击日军。八卦山战斗中,义勇军浴血奋战三昼夜,仅五十余人突围。
日军经过层层抵抗,直至10月中旬才推进至台南,并以海陆夹击方式围攻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黄飞鸿曾为黑旗军将士。
刘永福兵败后与唐景崧等乘英商船逃往厦门。
台湾大规模抗日行动逐渐消退,仅剩零星武装继续坚守。
日军总督桦山资纪宣布“台湾起义已平定”,情势表面稳定。
1936年7月,毛泽东在陕北根据地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强调:中国必须收复全部失地,包括东北四省和台湾。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在武昌临时代表大会上宣称,必须解放高丽和台湾,使其恢复独立自由,巩固中华民国国防,奠定东亚和平基础。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同时轰炸香港、菲律宾,促使美国、英国对日宣战。蒋介石随即宣布对日本宣战,废止中日间所有条约,特别是针对《马关条约》。
这意味着国民政府不再承认条约条款,中国军队有权收回台湾主权。
1943年11月,蒋介石赴埃及开罗参加开罗会议,与罗斯福、丘吉尔商讨反攻日本及战后安排。
会议草案明确指出,日本占领中国土地包括满洲、台湾、澎湖列岛,应归还中国。
英国代表贾德干反对明确归还条款,认为无必要。中国代表王宠惠坚决反驳,指出措辞模糊将掩盖日本侵略实情,最终会议支持中国立场。
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签署公告,敦促日本尽快投降,重申台湾及澎湖应归还中国。
日本天皇迟迟不投降,美军两次投原子弹,苏军进攻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