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往往能孕育英雄,似乎越是动荡的时代,英雄的出现就越为频繁。然而,历史上对英雄的评价,不仅仅停留在他们的武力之上,更多的是看他们的人格与德行。所谓的“三常五纲”,即忠、孝、仁、爱、信、义、礼等美德,始终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可以称得上“英雄”的标准。
提到乱世,三国时期自然是绕不开的话题。三国演义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英雄豪杰的时代,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诸多令人瞩目的英雄人物,但也不乏一些为人所诟病、被后世称为“奸诈小人”的人物。那么,他们到底是谁呢?
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吕布。吕布的武力毋庸置疑,许多人称他为“三国第一猛将”,但他的为人却让人难以称道。历史上有“见利忘义、背信弃义”的评价,而他好色贪图权势的性格也常为人诟病。著名的“三姓家奴”便是指的吕布,这个名号深刻揭示了他频繁的背叛历史。
如果回顾吕布的历史,可以发现他几乎与“背叛”这两个字息息相关。最初,吕布依靠超群的武力赢得了丁原的青睐,丁原不仅将其视为重臣,还将他视为义子。这段关系也算是吕布的起步阶段,毕竟丁原在那个乱世中是吕布的重要支持者。然而,这段师徒情深却没有持久,吕布最终为了利益投靠了董卓,甚至亲手杀了丁原。值得一提的是,吕布得到董卓的青睐,竟只是因为一匹赤兔马,这匹马成为了他出卖义父的代价。
吕布背信弃义、投机取巧的行为,实在令人堪忧。如果我们放眼现代社会,遇到这样的人,绝对不能轻易深交,避免成为下一个“失去徐州的刘备”。
接下来要提到的则是马超,三国时期另一位以武艺高强闻名的英雄。虽说历史上赞美他的战功颇多,但他与吕布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不仅武艺了得,且为人处事有着不少缺陷。马超的名声在史籍中并不好,特别是他与父亲马腾的关系,甚至被认为是直接导致父亲死于曹操手下的原因。
马腾曾带着马超投奔曹操,但马超与曹操始终不和,既然与曹操矛盾难解,如何不慎重行事?然而,马超不仅公开反对曹操,甚至带领父亲的旧部作乱,最终马腾和马超的兄弟都遭遇了惨败,死于曹操之手。马超自己也没能逃脱这些行为带来的恶果。
再者,在《三国演义》中,马超也并非清正无私之人。著名的叛徒彭羕便死于他手,马超利用酒宴引诱彭羕说出了不该说的话,随后他立刻将彭羕的言辞转告刘备,致使彭羕丧命。令人感叹的是,彭羕对马超从未有丝毫怀疑,最终却因马超的背叛丧命。
接着要提的便是费祎,他是诸葛亮的重要谋士之一,曾在诸葛亮去世后辅佐刘禅。虽然费祎本身也具备一定的才华,但他的为人也不乏狡猾和出卖朋友的行为。诸葛亮去世后,杨仪被选为北伐的总指挥,但在蜀地的政治斗争中,杨仪未能得到应有的奖励,反而被遗忘。
这让杨仪十分愤怒,他与费祎是好友,便向其倾诉不满。费祎便将杨仪的抱怨告诉了刘禅,结果杨仪被关进了监牢,且被降职为庶人。这样的转折无疑是对朋友间信任的背叛,费祎用这样的方式将杨仪陷入困境,表现了他为了个人利益可以毫不犹豫出卖朋友的行为。
说到司马懿,这位历史人物被后人普遍认为是“三国时期最具心计的人物之一”。曹家对司马懿的信任几乎达到了极致,尤其是曹丕将其托孤,完全信任他管理朝政。然而,司马懿并非忠臣,背后却有着深藏的野心。他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以此来铲除曹爽,最终将整个曹家除掉。
更令人不齿的是,司马懿甚至不顾誓言,亲手诛杀曹爽一家,并连幼子也不放过。通过这一行为,他彻底让世人看清了其心机深沉、不择手段的一面。司马懿的背信弃义让历史上的“洛水誓言”成了笑柄,也让他在后世的评价极为负面。
最后,提到张肃。张肃的所作所为,比起其他几位更具恶劣性质。他不仅出卖了朋友,更出卖了自己的亲弟弟张松。张松原本对刘璋失望,计划带着法正和孟达投靠刘备,但这一计划被张肃无意间发现。张肃由于怕这件事被牵连,竟将其告知了刘璋,最终导致张松一家被满门抄斩。
这些历史人物的行径告诉我们,乱世之中即便有强大的武力,如果没有德行做支撑,也难以被称为真正的英雄。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人物,也要小心应对,避免被他们的言行所迷惑,走向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