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不胜寒,任何人登上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都难免心存猜忌。纵观历史,李世民无疑是被公认为千古一帝的伟大君主。后人提及他,不仅仅想到他的雄才大略,还会联想到他对功臣的宽厚仁义。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位贤明的皇帝,对臣子的防备之心也是难以完全消除的。
李世民人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是那场震惊朝野的玄武门之变。当年参与此事的,都是他最为信任的心腹将领。由于这场政变的敏感性质,李世民对那些未参与的臣子,难免心生芥蒂,难以完全放下戒心。
在大唐初期众多功臣中,李勣和李靖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将。两人都未参与玄武门之变,但李世民对他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他始终对李靖充满猜忌,却对李勣予以重用。这其中究竟隐藏了怎样的缘由呢?
这些功臣中,有些是自始至终追随李渊的老臣,也有不少是后来投降的大将。而李靖则显得尤为特别,因为他不是投降的降将,而是隋朝官员出身。正如前文所言,任何皇帝都难免心存猜忌,即便杨广与李渊有亲戚关系,杨广对李渊依然存疑。
因此,当李渊抵达太原后,杨广特地派遣了一位密使监视李渊,这人正是李靖。表面上他是帮助李渊抵御突厥,实则负责监视李渊的一举一动,并向京城汇报,查看李渊是否有叛变之心。
随着天下大乱,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大不如前,民间“苦隋已久”,李渊心怀野心,也开始蠢蠢欲动。身为李渊近臣的李靖,自然第一时间知晓此事。李靖是个忠诚至极的臣子,尽管看清了隋朝统治的弊端,他仍不愿背叛隋朝。于是,他决定亲自前往京城,将李渊可能谋反的消息报告给杨广。
遗憾的是,随着地方势力起兵,天下大乱,李靖根本无法完成使命,只能被迫留守长安。后来李渊攻破长安,本欲处死李靖,但李靖一番掷地有声的话语打动了李渊,乱世用人之需显现。再加上李世民一向重视人才的劝说,李渊最终保留了李靖的性命。值得一提的是,彼时掌权的是李渊,李靖所投降的对象正是他,而非李世民。李靖年事已高,投降时已近五十岁。
虽然年纪不轻,李靖的战场功绩却十分耀眼。李渊时期,甚至流传着“大唐江山一半是李世民打的,一半是李靖打的”说法。细算下来,李靖对大唐的贡献仅次于李世民。
李渊对李靖不仅欣赏,更极其看重。他曾将李靖与古代名将白起、卫青相提并论,认为李靖的军事才能甚至超过这些战神。李靖不仅军事才能卓越,政治眼光也独到,被誉为王佐之臣,进出将相之间如履平地。
不仅能力出众,李靖还获得了李渊的重用。李世民起兵前便试图拉拢李靖,毕竟若能得到他的支持,成功的可能性将大大提升。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李世民,就连李建成都曾派人接触李靖,希望得到他的助力。
但李靖始终拒绝了,他既不支持李建成,也不偏袒李世民,一直保持中立。李靖本质上是一名军人,虽然能左右朝政,却始终坚守保家卫国的职责,不愿卷入皇族内部纷争。
封建王朝最忌讳的就是站错队,成王败寇的残酷现实让许多站队者遭遇惨烈下场。依靠李靖的功绩和地位,不论谁登基都难以动摇他的影响力,因此他没有必要冒险涉足皇室纷争。
如果选择得当,则可能建立不朽功勋;若选择失误,便会陷入万劫不复。此前李靖投靠的是李渊,他并非一直在李世民麾下作战,和李世民的关系远未达到深厚的地步。
但李世民对此难以释怀,李靖身份敏感:他是隋朝旧臣,不是李世民嫡系,效忠对象是李渊,而最重要的是,他能力极强,这让李世民不得不忌惮。
历史上,司马懿的故事昭示了那些功高震主的老臣难有善终,李靖对此颇有感触。前文提及,李靖跟随李渊时已年过半百,到了贞观十七年时,更是古稀之年。
即便放在当今,也算是耄耋之年,但李靖并未享受安逸晚年。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造反被废,李靖长子因与李承乾关系密切而遭牵连。李靖本被判流放岭南,因功劳卓著,改为流放吴郡,即今天的绍兴。
次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出征前,他安排妥当,将房玄龄留守长安,令太子监国,但对老将李靖依然不放心。出征前夕,李世民亲自探望卧病在床的李靖。
尽管李靖以病重为由婉拒随行,李世民却不为所动,笑言当年司马懿虽老病缠身,却仍建奇功。李靖闻言当即表态愿随李世民出征。
然而,行军途中李靖多次因病休息,李世民只得命他留守原地养病。贞观二十三年,李靖寿终正寝。
相比之下,李勣的境遇则截然不同。李勣出身寒微,早年投靠瓦岗寨,后归顺大唐。尽管是降将,但无论李渊还是李世民对他印象颇佳。李密曾是他的旧主,李勣始终不忘报恩,这份忠诚也打动了李渊。
更何况李勣在战场上的表现同样辉煌。李渊甚至赐予他“李”姓,以示重视。值得一提的是,李勣和李靖的命运截然不同。李渊进入大唐阵营后,将李勣安排在李世民麾下,李勣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两人情谊深厚。
就算在玄武门之变中,李勣未选择支持李世民,李世民仍坚信他不会倒向李建成。大唐建立前,李勣一直紧随李世民征战四方。
当然,玄武门事变前,李世民也曾求助于李勣,遗憾的是,李勣同样拒绝了。原因与李靖类似,都是不愿卷入宫廷权力斗争。然而李世民对李勣的态度,却与对李靖截然不同。
虽然李勣未参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依然重用他。首先是因为李勣的出身——寒门草根,进入大唐后从普通士兵做起,还曾是李世民麾下的士兵。李世民对自己的下属有一种天然的信任感。
此外,李勣处理与李世民的关系更为圆滑。面对李世民的拉拢,他没有坚决拒绝,而是说了句模棱两可的话,大意是如果李世民成功,他将鼎力支持。这样的话令李世民感到舒心不少。相比之下,李靖过于直白。
虽然李勣和李世民的君臣关系曾被称为佳话,但李世民晚年对李勣仍心存疑虑,尤其担忧李勣掌握年少皇子权力是否稳妥。临终前,李世民嘱咐道:“不能用之,便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