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历史
周经,明朝中期的一位官员,出身于显赫的家庭,是刑部尚书周瑄的儿子。周经于天顺四年通过科举考试,成功考中进士,并很快被任命为翰林院的检讨,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随着时光流转,到了成化年间,周经相继以侍读、中允的身份进入东宫,陪伴太子孝宗阅读经典,潜心辅导。在太子即位成为皇帝后,周经凭借其深厚的学识和才干,顺理成章地被提拔为太常少卿兼侍读,不久后又进一步升职为礼部右侍郎。
在这期间,一些宦官提出要修建黄村尼寺,以奉祀已故的孝穆太后。但周经直言不讳地表示反对,并力阻了这一提案,最终让其作罢。紧接着,他被调任为吏部左侍郎,继续在官场上谋划国家事务。
然而,周经在任职期间并未因权力而心安理得。他积极参与地方事务,曾在灵寿一带的土地争议中表现出极大的正义感。当时,某奸民企图将土地献给宦官李广,但户部并不同意这一行为。周经立刻召集一批文武官员上奏朝廷,强烈反对此事,并成功阻止了献地行为,最终惩处了那些贼民。
与此同时,周经对于皇室贵族频繁没有功劳却索取土地的现象深感不满。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提出要严格规范土地分配,保障普通百姓的权益。这些建议在孝宗皇帝的支持下,逐步得到了实施,防止了许多贵族的强占行为,保障了百姓的生存空间。
弘治九年,周经继叶淇成为新的户部尚书。那时的孝宗皇帝温和宽容,但过度的宽容也让一些无能之辈得以继续在官场中占据位置,尤其是在户部,腐败现象尤为严重。许多官员以权谋私,无法为民众服务,甚至有些官员通过诽谤他人,谋取自身私利。
然而,周经作为户部尚书后,展现了极强的治理能力。他不畏权势,严格执行法令,始终坚持祖宗法度。在税收管理上,他强调宽容和减负,减少百姓的赋税,并时常派遣官员监督税务征收情况,杜绝了因徇私舞弊而多收税款的现象。他还提出灾区减税的建议,为灾区百姓减轻了负担,展现了他的民本情怀。
在周经的努力下,大明朝的税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社会风气逐渐变得清明。与此同时,孝宗皇帝对周经的支持也不容忽视。例如,当雍王朱祐枟要求增收衡州税款时,周经坚决反对,并得到孝宗皇帝的支持,明确表示王府不能擅自增税。
又如,兵部尚书马文升曾请求调取户部的银钱购买马匹,但周经坚决反对,表示这是对祖训的违背,并指出兵部不应越权使用户部的资金。在孝宗皇帝的支持下,最终决定由太仆寺调拨所需资金,而不是户部,进一步维护了部门间的独立性。
周经不仅在官场上坚持原则,还以直言敢谏的态度,树立了刚直正直的形象。尽管这种态度让他得罪了不少权贵,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不畏权势,反而让不少官宦贵族对他又恨又怕。
周经在户部尚书的职位上一直担任到弘治十三年。当年,他因年事已高且察觉天象变化,决定请求退休。经过孝宗皇帝批准,他得以辞去官职,回到家乡享晚年。
武宗皇帝继位后,周经在言官的推荐下被重新召回,准备担任南京户部尚书。然而,因继母的去世,周经未能履新。直至正德三年,周经终于摆脱了丧事的困扰,而此时他的女婿曹元刚刚升任兵部尚书,并开始在朝廷中活跃。曹元上书朝廷,希望将岳父周经提拔为礼部尚书。虽然周经并不愿意接受这一提案,但在朝廷强硬的态度下,最终还是勉强接受了这一任命。
然而,周经只在礼部尚书的位置上待了几个月便因身体不适请辞,回乡休养。最终,周经于正德五年三月病逝,享年七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