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1月,中央军委发布命令,要求组建西路军,并为其设定了“在一年内打通河西走廊,建立根据地”的战略目标。这项任务的艰巨性不言而喻,而西路军的成立标志着一场全新的战斗即将开始。西路军分为三路,迅速向河西走廊推进,漫天黄沙伴随着凛冽的寒风,预示着这场注定充满苦难与壮烈的征程已经悄然拉开帷幕。
西路军的指挥系统由陈昌浩和徐向前担任,二人信心十足、士气高昂,然而他们并未意识到,前方正等着他们的并不是弱小的敌人,而是准备充分、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敌军,正在严阵以待。
1936年11月15日,西路军左翼部队成功攻占了河西走廊的战略重镇——古浪县城,迅速将锋芒指向凉州。然而,青海马家军的统帅马步芳迅速作出反应,并调动大量兵力展开反攻。次日清晨,青海马家军凭借着空中支援和地面重兵,展开了猛烈的反扑。蒋介石甚至指派飞机进行轰炸,瞬间,古浪城变成了火海。马家军采取了“车轮战”式的攻势,西路军左翼部队与敌军在城内激烈交战,整整三天三夜,双方死伤惨重,最终西路军因伤亡惨重,不得不放弃古浪城。
这场战斗给西路军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左翼部队几乎损失过半。徐向前做出果断决定,将剩余部队安排到二线进行休整,同时指派右翼部队展开防御,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敌人反击。尽管西征遭遇了重大挫折,但西路军的英勇抵抗却为后来的“西安事变”提供了坚实的支持,为事件的最终解决奠定了基础。
到1936年12月,尽管西路军面临严峻挑战,徐向前依然决定继续推进,命令西路军继续西进。西路军的先头部队在短短两天内攻占了高台县,然而,随即下达的命令却是让部队原地休整,为之后的进攻肃州做好准备。然而,国内局势发生了剧变。蒋介石通过扣押张学良,并派兵包围西安,内战一触即发。为了防止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中央决定将负责接应西路军的河东红军调回,西路军因此成为了孤立无援的孤军。
此时的西路军兵力已由最初的22000人锐减至15000人,其中只有约10000人具备继续作战的能力。再加上粮草和弹药严重不足,西路军面临着自西征以来最大的危机。
1937年1月19日,青海马家军在空中和重炮的支援下,开始对高台县城发起猛烈进攻。西路军的先头部队拼死抵抗,但由于弹药匮乏,面对敌人的压力,他们只能依靠刀枪拼杀。战斗仍然没有停止,直到第二天夜晚,突然有一支原本属于西路军的民团临阵叛变,打开城门让敌军顺利进入。随即,西路军与敌人展开了持续十多个小时的惨烈巷战,最终因全军覆没而失败。
徐向前得知高台陷入危机后,立即指派一支500人的骑兵增援。然而,骑兵在途中遭遇敌军的伏击,最终全军覆没。虽然西路军丢失了高台县城,但他们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赢得了敌人的尊重。马步芳感慨地说道:“红军果然是一支铁军部队!”
高台战役结束后,西路军仅剩下约11000人,而寒冬已至,整个部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此时,党中央紧急发来电报,要求西路军向东撤退并重新集结。在察觉到西路军可能后撤的动向后,马步芳立即调动重兵进行围堵,西路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徐向前决定指挥部队进入倪家营子寻找突破口。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西路军与青海马家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双方伤亡惨重。到了2月20日,西路军指挥部紧急召开军政会议,讨论如何自救并突破敌军的封锁。经过集体讨论,大家一致同意,继续转移并尽一切可能突围。西路军在沿着祁连山转移的过程中,又与敌军展开了两场血战,经过几番拼杀后,全军的总兵力已经不足3000人,许多部队被敌人冲散,指挥部仅能调动不到1000人。
到了3月中旬,西路军在石窝子召开了最后一次军政会议,决定将剩余的兵力分散到山区,开展游击战。同时,决定由徐向前和陈昌浩带领一支30人的小队返回陕北,向党中央汇报西路军的最新情况。途中,陈昌浩因病无法继续前行,徐向前只得带着一小队警卫人员继续前进。
当他们行进至甘肃金昌时,因饥饿与疲惫,无法再继续前进。徐向前决定先为大家寻找食物和水源。在询问了当地村民后,得知附近有一位富裕且开明的地主,于是他决定前去借粮。到达村庄后,徐向前向地主说明身份,并且表明红军政策,地主并没有举报,而是热情款待了他们,还答应借粮、衣物和骆驼,并愿意签订字据,以后归还。经过这次善意的帮助,徐向前和小队得到了必要的补给,最终顺利返回了延安。
毛主席见到徐向前归来,安慰他道:“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青山在,就不怕没有柴烧。”不久后,党中央在洛川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让徐向前陪同周总理一起前往山西,开展阎锡山的统战工作,从此,徐向前再次投身到革命事业中。
随着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爆发,徐向前投入了长时间的前线指挥工作,渐渐地,他也忘记了当年借粮的事。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全国土改运动的展开,曾借粮给徐向前的地主由于历史问题被判处死刑。情急之下,这位地主拿出了当年徐向前留下的借据,土改工作团收到这份借据后,经过一番核实,确认了其真实性。组织部门最终决定,对地主进行财物没收,而免去其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