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官与民的关系,我国有很多从古代沿袭下来的说法,比如“父母官”“爱民如子”。这种说法反映了古代为官理念。既然百姓都叫“父母官”了,那“爱民如子”也是应该的。如今,我们还能从一些干部那里听到“爱民如子”,甚至有“毛主席爱民如子”之类的说法。
乍一听这话似乎没什么不妥,毕竟几千年来都是这么说的,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问题:现代的为官理念仍然沿袭封建社会那一套显然不合适了。要知道,我们老一辈领导人可是从来没讲过“爱民如子”这种话的。对此,我们需要多思考。
一 毛主席心系百姓是榜样
众所周知,毛主席出生在湘南韶山冲的农民之家,对劳苦大众有深厚感情。上学时,他看到家境贫寒的同学没有午饭吃,就主动把自己带的饭菜分给他们,由于班上困难的同学很多,因此他常常把饭菜全都分出去自己饿肚子。母亲得知后,就特意给他多准备些饭菜。
见村里贫苦农民毛承文因带领穷人“吃大户”“闹平粜”、揭发了族长在修祠堂时贪污公款而被族长扣上“破坏族规”的帽子实施毒打,年少的他勇敢站出来秉公直言,据理力争,帮助毛承文讨回公道。
后来走上革命道路,毛主席也非常重视群众工作,关注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这里举几个例子。1928年1月,工农革命军进入江西遂川县城。城里家家户户门窗紧闭,街上不见一人。原来城里民众听到国民党军队散布的谣言,都跑到附近的山里躲起来了。有一户人家只剩一位腿部受伤的老人,没人照顾,伤口已经红肿化脓疼得呻吟。毛主席带着几名工农革命军战士到老人家里,用带着的米为老人熬粥,弄盐水为老人清洗伤口,还派人取来一些药给老人。当地人听闻此事悉数回来。工农革命军打土豪劣绅,深受当地人拥护。
同年5月,毛主席率领红四军三十一团一营到永新县西乡塘边村,发现村里没有大路,牛在田里乱走。他从村民那里了解到,村里原来修的石子路被雨水冲垮了。毛主席带着一营战士一起为村里修了新路。在修路的过程中,他还耐心地给村民讲解,说石子和泥铺路才结实,不容易被雨水冲垮。
1929年初,毛主席率领红四军主力转战赣南和闽西,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并展开土地革命。期间他到兴国县长冈乡进行社会调查,发现当地水旱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回去后他就在苏维埃政府会议上提议设立水利委员会,由乡苏维埃主席兼任水利委员会主任,每村配备一名水利委员,这样各村可以团结协作兴修水利。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毛主席常对身边的人讲:“我们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为民兴利除弊。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战士,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一路走来,我党和解放军能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就是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而外界最熟悉的还是上海解放时那感人的场面:解放军打进上海后,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惊民不扰民,白天在路上站岗,夜里就睡在潮乎乎的马路上。这一幕不仅打动了上海居民,连外国记者也受到触动。
可以说,毛主席以身作则关爱百姓,为我党和军队做出了表率。所以说“毛主席爱民”,这话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后半句:“爱民如子”。要说清问题所在,我们要先追本溯源。
二 “爱民如子”是封建社会的为官典范
“爱民如子”这个成语,最早见于《礼记·中庸》,原话是这样:“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其中 “子庶民也”,意思就是为官者要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百姓。如果看原文就会知道,这段话其实是孔子的治国理念,简单概括就是为官清廉,尊贤重道,爱民如子。
到了汉代,刘向的《新序·杂事一》,记载了楚人评价令尹子文"爱民如子"的典故。由此"爱民如子"开始作为成语使用,这个意思也为后人多次引用,比如明代吕坤的《呻吟语》就提到“朝廷以赤子相付托,而士民以父母相称谓”。“士民以父母相称谓”,意思就是士民称呼地方官为父母官。古代还把地方官员叫牧宰,就是放羊人,听着不如“父母官”文雅,但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可以看到,"爱民如子"是古代清官的标配,集中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廉政文化建设。说起来确实古代出了不少清官,比较有名的,比如唐代狄仁杰,担任大理寺丞,秉公断案,办案效率特别高,担任丞相,敢于冒死进谏,同时举贤任能,成为一代名相;还有北宋包拯,担任开封府知府,不畏权贵,秉公办案,被百姓成为“包青天”;还有明代的海瑞,京剧里的《海瑞罢官》再现了海瑞的形象,心系百姓,不畏强权,为民请命。
正是有了一批批清官的存在,撑起来封建社会的盛世繁荣。同时清官为官一地造福一方的政绩,也让“父母官”的形象在民间深入人心。
然而如果仔细分析,不难看到"爱民如子"所反映的古代廉政理念隐含着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即官对民是上对下的俯视姿态,其本质与君对臣的居高临下没有区别。沿着这个思路就会发现,古代官员"爱民如子"正是君对臣的“期待”。换句话说,古代的清官,其实是秉持着一种“向上管理”原则,而不是从百姓的立场出发,急百姓之所急,忧百姓之所忧。
这种观念的源头,是古代的“家天下”政治逻辑下的“官本位”思想。“朝廷以赤子相付托,而士民以父母相称谓”,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皇帝“家天下”之下的为官之道,简而言之就是四个字“忠君爱民”。
脱离了“忠君”的“爱民”有可能成为“草寇”,是不被封建朝廷认可的,劫富济贫的梁山好汉就是典型。而梁山好汉的结局也反映出在封建社会,“忠君”远比“爱民”重要,一旦两者冲突,封建朝廷会毫不犹豫地维护自身统治利益。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封建政权无法摆脱兴衰的命运,无法实现稳步上升越来越强的愿望。唐太宗说,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个道理。清官也深谙此道。
三 现代为官讲“爱民如子”不合时宜
如今我们的党员干部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实就是要做人民公仆,这是对古代廉政文化的彻底颠覆。古代讲“父母官”,意思是为官者把百姓视为自己的子女,所以要“爱民如子”。而现在讲“父母官”,意思是为官者把百姓视为父母,追求“爱民如父”。这种理念的颠覆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
实际上,把百姓视为衣食父母,并非现代文明的专利,在古代就有人意识到这一点。比如五代十国时期蜀主孟昶的《戒石铭》就提到,“尔俸尔禄,民膏民脂。小民易虐,上天难欺”。其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意思就是官员的俸禄都来自民脂民膏,直接道出老百姓纳税服役养活官员的事实。
何以见得把百姓视为父母具有进步意义?至少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把百姓视为父母,具有正面激励作用。为官者服务群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作为,行动会更积极,更有责任心。另一方面,把百姓视为父母,也有反向警示作用。为官者不会有高高在上的心安理得,而是心怀敬畏,由此也就不会作威作福、贪污腐败。
自近代以来,我们的革命领袖、优秀干部以及各行业的模范人物,都是将自己看作老百姓的儿女。他们为了人民获得解放,为了人民当家作主,为了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奋斗了一生。他们真正做到了“爱民如父”。
由此可以看到,从“爱民如子”到“爱民如父”,一个字的改动,反映出党员干部做人民公仆的明确观念,体现人民是国家主人的明确观念。各级领导干部要践行“爱民如父”,对待群众把俯视变为仰视,才能真正拉近与民众的心理距离;从内心深处把恩赐变为反哺,才能更好地为服务民众。
所以,不要再断章取义,说什么“毛主席爱民如子”了!毛主席忠实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为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最崇高的使命。他对人民群众无限关怀的赤子之心和深厚情谊,容不得后人这样错误的解读!
参考文献
人民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毛泽东时时处处关心人民疾苦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n1/2016/0902/c85037-28685187.html
澎湃新闻.商丘文史|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6978830
甘肃纪检监察网.为官第一要爱百姓
http://www.gsjw.gov.cn/Wap/show/id/58281
人民网.廉政文化建设应摆脱传统“父母官”思维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412/c40531-29204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