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秋天,北京的街头弥漫着死亡阴影。当时,45岁的肃顺——满清权势滔天的托孤大臣,竟然被一纸命令送上了菜市口的刑场。他原本是手握生杀大权的大人物,却在短短几天之内,从朝廷顶梁柱变成待斩的“阶下囚”。那一天,天地灰暗,死囚的嘴巴还在叫骂,他喊出的“妖妇”,远比秋风还凌厉。可令人疑惑的是:这样一个皇帝托付终身的大臣,为什么就败在了年仅26岁的慈禧手里?究竟是什么让他一步步走到今天这步田地?肃顺死得冤不冤?我们得慢慢扒一扒。
曾国藩为肃顺落泪,慈禧却拍手称快——多大的反差!站在菜市口的肃顺,迎来的是瓦片、砖头雨点般砸来,旗人百姓的愤怒像是憋在心里很久的火山,终于喷发。可这头,满朝文武悄悄庆祝——说这位平日里呼风唤雨的“蓝旗硬汉”终于栽了!而另一头,却有朝中重臣捂脸痛哭,甚至说这是“自毁长城”。那么,肃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角色?到底做错了什么,被如此千夫所指?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还是自作自受的野心家?这里头的门道,恐怕远比瓜子摊上的八卦要复杂得多。
有意思的是,肃顺其实和曾国藩、左宗棠过从甚密,力荐汉官,一度被汉族士子看好。可偏偏他又在旗人圈里遭人嫉恨,风头盛过“铁帽子王”,树敌无数。有的人觉得肃顺实诚干事,是腐败官场里的清流;有人却咬牙切齿,觉得他把满人利益掏空了。慈禧那边也盯着他,矛盾一触即发。可真相是什么?谁才是对的?别着急,先把瓜子准备好,我们继续往下看。
事情得从头说起。肃顺其实出生八旗贵胄,按理说属于权贵中的权贵。但他有点“不按套路出牌”——对本族人没什么好脸色,反而喜欢重用汉官,一度让汉族大佬们觉得很提气。也正因为这样,有些人真心佩服他,甚至认为肃顺是清朝后期难得的“真汉子”。可旗人里面可就有人“不买账”了,私下还骂他“咱们旗人浑蛋多”,你说狠不狠?
这还没完,肃顺整治贪腐出名,大刀阔斧查办过“戌午科场案”,连顶级高官都敢动,杀了五个,还贬黜了几十人。这样的手笔,肯定有人拍手称快,也肯定有既得利益集团记仇。减八旗俸饷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得罪了八旗本家,百官暗地叫好,满族宗亲气得磨刀霍霍。
老百姓怎么看?百姓大多是看热闹的,身边变化慢,朝堂风雨,自己未必看得明白。但他们就盯着一条:谁贪谁清,谁打压谁,兜里的干粮有没有少。肃顺死活,普通人看个热闹、发发牢骚,感受大概像是隔壁大户人家闹分家,跟自己关系有限,唯一的期待是自己别被新一任当权的乱折腾。
肃顺的下场其实不是一天之间定下来的。咸丰驾崩后,八大顾命大臣看似执政无忧,但钩心斗角毕竟暗流涌动。表面上,两宫太后慈安、慈禧和八大臣共商国事,一片和气。其实,各方防备心极重,拔剑四顾心茫然。
有人说,肃顺要是别太嚣张,或者对慈禧稍微多点尊重,也许结局不会这么惨。但事实是,他偏偏不给慈禧面子。早年慈禧刚丧夫,伤心过度,指望这些顾命大臣多照顾点感受。可肃顺却是“公事公办”,连车马都排到最后,让“娘娘”坐破骡车,吃路上的馊干粮,落得慈禧一路记恨。慈禧当时虽说年轻,但早就是“心机girl”,吃了瘪但记得一清二楚。
此后的局势进入“表面和谐、暗地较劲”的节奏。八大臣一方面想牢牢把控大权,另一方面担心慈禧野心勃勃,无形中已经把各自的底线放到了桌面下。反对派间或传递的不满声浪——肃顺早晚要“有今儿个”,但那时候,很多人还真以为他能一直“扛到最后”。一时间,北京的官员百姓们,像看大戏似的看着一波三折的朝堂政争。刀光剑影还在地下悄悄磨着口,天边已泛起一层诡异的平静,谁都没想到暴风雨会来得那么快。
终于,剧情来了个大反转!慈禧太后联手恭亲王奕?,发动了著名的“辛酉政变”。在咸丰灵柩返京途中,一切都被慈禧“算计”到了。她把自己和小皇帝带着亲军走小路先回京,肃顺一行大军则走大路,被“分流”了。一前一后,慈禧抢先四天到京,恭亲王暗中调兵把守,把八位顾命大臣团团围住。
大清的政治舞台在这一刻仿佛切换了主角。10月,那一夜肃顺还在梦中,突然门外传来急促敲门——慈禧安排的侍卫直接把他摁倒在地。他一反平日威风,竟连挣扎的机会都没有,直接双手被缚。与此同时,端华、载垣等人也被一网打尽。突然之间,大权旁落,慈禧从幕后变前台,成为实际执政者。
所有的悬念集中爆发。原本看似稳如泰山的八大臣,竟会以这种方式灰飞烟灭。有人预言帝国会乱,可偏偏新权力更替完成如“切豆腐”一般利落。肃顺的力荐汉官、整治贪腐、对旗人“亲疏有别”的一切选择,此刻全被清算。他临刑前骂慈禧“妖妇”,大骂不止,周围人却都吓得大气不敢出。老街上的百姓,见着原本“天上神仙”一样的肃顺如今沦为阶下囚,也多了分唏嘘。朝堂格局彻底翻篇。
表面上,这场政变很快让政局稳定。慈禧太后掌权,肃顺被就地正法,其他顾命大臣也被发配、赐死,满清官场暂时回归平静。老百姓要上朝的还是上朝,打柴的打柴。可实际上,这场风暴的后遗症比想象的深远。
首先,对宗室的打击让很多“旗人”心里添了疙瘩。除了肃顺被砍头,其他被赐自尽已算“厚道”,可肃顺连点体面都不给直接斩首,破了祖制,谁还敢不听慈禧的!这种做法一方面立威,另一方面也把八旗集团推到了对立面。新掌权者权力更大,但安全感却更少,因为旧的利益格局被彻底打乱了。
其次,对外部的影响也渐渐显现。曾国藩等人虽然被暂时留用,但辛酉政变后,满汉官员、宗室贵胄、外戚之间的信任更加稀薄。慈禧太后此后四十余年,始终处于“疑人不用,用人疑”的治国状态。老百姓也感受到官场风云变幻带来的阵痛,朝堂之外的经济、治安并没有立刻变好,反而因官员更替、报复报案频发,局势一度混乱。
分歧也随之加深。肃顺毕竟有不少死忠,觉得“汉族升官”,清朝重振,多亏有这样铁面无私的大臣。可更多旗人担心民族利益受损,看慈禧更像操弄权术的冷血女主。两派的争议,就像老北京胡同里的面馆吵架,谁也说服不了谁。慈禧太后看似掌控一切,可心里的焦虑与不安,也许只有她自己明白。这种无解的对立情绪,给后来的满汉矛盾甚至甲午之乱埋下伏笔。肃顺的头砍掉了,问题却一大堆才刚浮出水面。
说肃顺是个“惹祸精”,你还真别不服。他铁面无私、喜欢推贤举能,却没整懂圈子生存之道,把身边满族同僚得罪了个遍。要是说肃顺是清流,干净利索雷厉风行,这点确实没错。可别人都明哲保身,他偏要当“出头鸟”——结果鲁莽了一把,最后还不是成了权力斗争的垫脚石?很多人说肃顺倒在菜市口是“大快人心”,其实真想想,搞朝堂这摊事儿,能全身而退有几人?八旗势力也是痛定思痛,看看连自家的门面人物都保不住,以后谁还管什么家国责任?慈禧老太太倒是会玩“阴招”,等她权力稳了,动不动就推别人成“替罪羊”,把清流和忠臣翻来覆去地收拾。就像有些人嘴里说着“人才难得”,背后削你一刀永远不软。肃顺拼的是胆子和本事,慈禧拼的是忍耐和毒辣。到底谁能笑到最后,历史早就写下答案。
要是说肃顺还冤,呵,说不定他当年治官治民那股子煞气,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背后盼他早点下台。今日你骂妖妇,明日别人也会骂你。朝堂如戏,忠奸难辨,是非终有公论。可到底这“公论”,能不能服众、能不能长治久安,谁也说不好。清朝后来的路,“慈禧模式”还真没走出新高度。
慈禧砍了肃顺的人头,总算当了一回铁腕女强人。可话说回来,把精明干练、敢说敢干的大臣一砍了事,难道真能让朝政就此太平?用“铁血手腕”换来四十八年掌权,慈禧撑起了大清,却也把国家推上了积弱之路。你觉得肃顺的死,是清流遭殃,还是野心作祟?满汉之争、革新保守,这杯“孰是孰非”的酒,喝起来到底是甘是苦?你站哪一边?评论区等你说说你心里的那杆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