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告诉你,古代将军率领一万大军攻打仅有几百人驻守的小城,却可能因错误决策,转眼便身首异处,你会作何感想?当听闻历史上号称百万之众的大军,实际能冲锋陷阵的精锐不足十分之一,你是否会感到震惊?那些在影视剧中纵横驰骋、威风凛凛的骑兵,在真实战场上竟常常冲不破步兵的防线,这样颠覆认知的真相,你想深入探究背后的缘由吗?
假设你穿越回古代,摇身一变成为将军,上级交付给你一万兵马,目标是一座看似不堪一击的小城。此城城墙低矮,规模不大,城内守军不过区区几百人,且短期内绝无援军来救。按照影视剧中的常见套路,挑选几千精锐,配上顶级装备,一声令下,便能如猛虎下山般轻松拿下城池?大错特错!在现实中,你若真的如此指挥,那些精锐士兵极有可能当场倒戈,将你送上断头台。
古代战争中的兵力数字,堪称历史上最大的 “注水工程”。曹操在赤壁之战时,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坐拥 80 万大军,可实际上,他能真正调动投入战斗的兵力,撑死也就 20 万,而其中具备强大战斗力的精锐,更是少之又少;
隋炀帝杨广第一次征讨高句丽时,实实在在动员了 300 多万人,其中正规军有 113 万,却仅仅敢对外号称 200 万。要是换做曹操来统计,恐怕吹嘘成千万大军都毫不脸红。古代的军队,大多是正规军、民兵以及普通老百姓临时拼凑而成的 “大杂烩”,甚至还混杂着从周边胡人部落征调而来的仆从军。
就拿著名的怛罗斯之战来说,与十几万阿拉伯军队浴血奋战的唐朝正规军,仅仅只有几千人,其余的都是来自葛逻禄、拔汉那等部族的 “外援”。要知道,整个安西军满编状态下也才 2.4 万人,而且还要负责镇守广袤无垠的西域地区,主将高仙芝即便有心多调派些兵力,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那么,如何判断一支军队的真实战斗力呢?披甲率便是一个关键指标。从先秦时期一直到两汉,由于当时全民皆兵的制度以及相对落后的生产技术,军队的披甲率低得令人咋舌。
在西周时期,每 72 人中仅仅只有 3 人能够有幸穿上铠甲;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平均披甲率也仅仅在 20% - 30% 这个区间徘徊;直至汉朝,披甲率依旧没有超过 50%;一直到隋唐以后,军队的披甲率才普遍达到 70% 左右。
但这看似不错的披甲率数据背后,实则暗藏玄机。以唐朝为例,在其国力鼎盛时期,军队披甲率超过八成,然而其中身着铁甲的正规军,仅仅只占五成。这也就意味着,在一支拥有万人的唐朝军队当中,有五千人是经过长期训练、完全脱产的职业军人,他们身着坚固的铁甲;
三千人属于半脱产的州县兵、辅兵或者民兵,穿着皮甲或者其他较为简陋的铠甲;而剩下的两千人,则纯粹是从民间临时抓来的壮丁,他们甚至连一件能够勉强护身的像样装备都没有。面对这样复杂的军队构成,你还敢贸然派遣精锐部队去攻城吗?
那么,正确的攻城策略究竟是什么呢?先别急着下令冲锋,首要任务是去周边的乡村 “抄掠乡里”,强行抓捕无辜百姓,将他们驱赶至前线,充当炮灰去填平护城河、堵塞城门。要是周边实在抓不到足够的百姓,或者炮灰在进攻过程中消耗殆尽了,那就只能动用自家军队中的民兵了。
在古代,服徭役对于每个成年男子而言,就如同一场无法逃脱的噩梦。以唐朝为例,朝廷明确规定,丁壮每年必须服徭役 20 天到一个月不等。可别以为这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你可能会被派去修缮河沟,也可能要前往百里之外的州城去守门,甚至会被征发到千里之外的边塞去运送粮草。
更为离谱的是,在前往服役地点途中所花费的时间,并不算在服役期限之内,而且你还得自己携带干粮。等你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服役地点,想要顺利拿到 “完役凭证”,那更是难如登天。往往会被告知:先去把前面那座敌军城池的护城河填平,只有活着回来的人,才有资格回家。
西汉时期推行的 “七科谪” 制度,更是将这种残酷发挥到了极致。罪官、杀人犯、赘婿,以及商人或其家属,这些人都被官府视为 “低等人群”,天生就是充当炮灰的命。每次一旦爆发战争,官府就会强行将他们征召入伍,仅仅给他们一根木棍或者一块石头,便驱赶他们冲在正规军的前面,去承受敌人如雨般的箭矢。
古代的攻城战,其艰难程度远超想象。即便是白起、韩信这般在军事领域堪称 “神” 一般存在的名将,面对坚固无比的城池,也常常会感到束手无策。除非守军主动选择投降,又或者突然有天降神兵相助,亦或是自己一方拥有威力巨大的大炮,否则就只能采用最为原始、最为血腥的方法 —— 用人命去填。
蒙古人在战争中,因常常驱赶俘虏和普通百姓充当炮灰攻城,从而臭名昭著。但鲜为人知的是,这种残忍的做法在古代战争中其实极为普遍。只不过史官们出于维护本朝尊严和声誉的目的,对于自家将领的类似暴行往往轻描淡写,甚至只字不提,而对于其他势力的残忍行为,则会大肆渲染,以凸显己方的正义。
常见的攻城手段,无非就是先采用威胁恐吓的方式,告诉守军 “如果负隅顽抗,城破之后必将屠城”。要是这一招不奏效,那就只能派遣炮灰部队,采用 “蚁附攻城” 的战术,用人海战术来逐步消耗对方的防御力量。古代兵法中所说的 “十则围之”,要求攻城方必须具备十倍于守城方的兵力来包围城池,这绝非是为了追求表面上的声势浩大,而是实实在在地需要依靠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来拖垮敌人。
那些在影视剧中看起来精妙绝伦的攻城奇招,比如火攻、水淹、挖地道等,在现实的古代战争中,真的能够发挥作用吗?
答案几乎是否定的!这些看似巧妙的方法,实际上需要太多极为苛刻的特定条件,而且守军也并非愚昧无知之辈,他们很容易就能想出相应的应对之策。宋太祖赵匡胤在攻打北汉时,将各种能想到的手段都用尽了,然而却连续三次都惨遭失败,铩羽而归。
最后还是依靠长期的围困,一点点耗尽对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勉强取得胜利。在安史之乱时期,张巡坚守睢阳长达 5 个多月之久。叛军虽然在兵力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但却始终无法攻破城池。到了战争后期,双方都陷入了绝境,弹尽粮绝。叛军将领即便明知只要再发动一次猛烈的进攻,就有可能破城取胜,但却始终不敢轻易下令,因为他心里非常清楚,士兵们早就已经被战争折磨得疲惫不堪,再也不愿意白白去送死了。
再来说说骑兵,这也是影视剧中常常误导观众的一大 “重灾区”。在真实的古代战场上,骑兵可没有影视剧中所描绘的那般 “神勇无敌”。中原骑兵和草原骑兵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差异,发展出了截然不同的作战路线。
早期,草原骑兵凭借精湛的骑射技艺,确实让中原军队吃尽了苦头,在战场上占尽优势。但睿智的中原王朝很快就找到了有效的应对办法 —— 既然在骑射方面无法与之抗衡,那就干脆下马,采用步战的方式。依靠着更为精良的铠甲以及威力强大的步弓,中原军队反而能够对草原骑兵形成压制之势。
像霍去病在战场上所取得的那些传奇般的辉煌战绩,依靠的根本不是骑兵之间的正面硬刚,而是巧妙运用了 “骑马步兵” 这种灵活多变的战术。他率领的部队敢于深入敌后,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
而当骑兵面对训练有素、阵型严整的步兵时,想要冲破对方的防线,简直难如登天。在南北朝时期,薛延陀人就凭借着长矛步战的战术,多次成功击败突厥骑兵。为了能够有效突破步兵的防线,骑兵曾经尝试过重甲化,也就是人马都披上厚重无比的铠甲,手持超长超重的马槊,企图依靠强大的冲击力来撕开步兵的防线。
但这种看似强大的战术很快就被破解了 —— 南朝的步兵通过加厚自身铠甲的方式,也将自己武装成了 “铁罐头”,如此一来,骑兵的冲击力优势瞬间荡然无存。到了唐朝时期,干脆直接取消了具装甲骑这一兵种。
一直以来,都有人将宋明两朝在军事上的失利,归咎于缺乏足够的马匹。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实际上,中国内地完全具备养殖马匹的良好条件,蒙古人在中原地区养马就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宋朝之所以缺马,其本质原因在于朝廷长期奉行的 “崇文抑武” 国策,导致整个朝廷从上到下都对骑兵建设极不重视;而明朝则是因为长期的战争消耗过大,后续又缺乏科学合理的马政管理体系,使得国内马匹数量急剧减少。
现在,你还会天真地认为古代战争是英雄豪杰们演绎的浪漫史诗吗?真实的古代战场,只有残酷无情的生存法则,以及冰冷刺骨的现实。那些被影视剧过度美化的战争场面背后,是无数普通百姓的血泪与苦难。下次当你再观看古装剧中的战争戏份时,你还会轻易相信那些华丽炫目的镜头,以及夸张离谱的剧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