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史记》里细思极恐的细节,司马迁不敢明写,只好拐着弯告诉你
迪丽瓦拉
2025-09-14 22:33:04
0

当然!我帮你把这篇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加一些细节让内容更丰富。

---

为何《史记》里记载秦始皇的生父在《秦始皇本纪》中是秦庄襄王,却在《吕不韦列传》里又隐晦暗示是吕不韦?又为何汉惠帝明明育有四子,却被史书记载成无子而绝嗣?

以上这些,都是《史记》中出现的自相矛盾或典型的“春秋笔法”写法。这里所谓“春秋笔法”,指的是作者在书写时对某些事件选择性跳过或简略处理,有意让人忽略或产生某种暗示。

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曾被鲁迅先生高度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堪称千古流传的史学经典。然而,既然它如此声名显赫,为什么会存在这些矛盾和遗漏呢?

其实,大部分矛盾和疏漏,是司马迁出于无奈而为之,甚至有些真实情况若被公开,司马迁本人可能会因此遭遇灭门之灾。若他只是一味照搬被篡改的历史,那么《史记》也不可能有如此高的艺术与史学价值。恰恰相反,这些所谓的错漏,是司马迁用以传递“暗语”的巧妙手段,隐晦地揭示了事件的真相。

我们先从汉初著名的“除宫之变”这段历史说起,作为典型的例证。

汉高祖刘邦在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只统治了七年便去世。年仅十六岁的惠帝刘盈继位,由其母吕后辅政。惠帝死后,吕后掌握大权,自立刘盈的幼子为帝,并引入吕家亲族入朝。吕后临朝称制,大量封赐吕家亲信为王,甚至违背刘邦生前与群臣定下的“白马之盟”——“非刘姓为王,天下共击之”。

此举极大激怒了功臣集团,但吕后的权谋和势力让群臣不敢轻举妄动,只得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吕后一死便迅速展开反击。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除宫之变”爆发。以开国元勋陈平、周勃为首的功臣集团联合宗室齐王一脉,迅速清除诸吕势力,拥立刘邦与薄姬所生之子刘恒为帝,即后来的汉文帝。

然而,问题随之而来:刘盈尚有四子,这些嫡系子嗣该如何处置?如果不清除,一是刘恒的继位合法性将受到质疑,被视为篡位;二是刘盈一脉未来可能利用自身血统东山再起,威胁新政权。

陈平毫不犹豫,选择将刘盈一脉血洗殆尽,但为达成“名正言顺”,他用一句“足下非刘氏子,不当立”断然定论。

而此时,司马迁展现了他的春秋笔法艺术。史记中关于刘盈无后的说法,是根据当朝官方说法记录的:“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技诈名他人子,杀其母,令孝惠子之。”——这是官方对外的说辞。

然而,在记载文帝刘恒入宫当天,司马迁用了“代王”这一称呼,暗示他已获得法理上的皇帝身份,原来的“天子”虽还在宫中,却已被视为异己。这种微妙措辞,透露出司马迁对事件正统性的隐含判断。

到了班固时代的《汉书》,这一称呼被直接改成“皇帝”,并将除宫之变事件专门列入《周勃传》中,显然有避讳之意,反映出汉朝官方立场。

通过文字技巧,司马迁不仅呈现出一场惨烈的政变,还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细读此篇,真相便呼之欲出。

此外,《史记》内各篇章之间相互呼应,线索环环相扣,将一个宏大历史事件串联成完整图景。

例如《孝文本纪》里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其实暗藏玄机。表面上看,文帝宽厚,赐拐杖以示安慰;实际上,《吴王列传》详细记载了吴王为何敢怠慢朝廷。原来,他的嫡子被文帝的嫡长子,用棋盘暴打致死——一场荒唐且血腥的家庭悲剧。

这位皇太子是谁?正是被后世赞誉的汉孝景帝刘启。结合吴王传的细节来看,文帝对吴王的“宽容”颇耐人寻味:吴王儿子死于太子之手,吴王借病不朝,文帝竟赐拐杖以慰藉,而对太子却无任何惩罚。

这份恩怨种下隐患。文帝逝世后,景帝继位三年便开始削弱诸侯势力,吴国因不满强烈反抗,联合六国爆发了震惊天下的“七国之乱”,差点危及京城安全。

虽然景帝的削藩政策本身即会引发诸侯不满,吴国的带头和早期积累的力量无疑推波助澜。更有意思的是,为求和,景帝竟然处死了曾极力辅佐他削藩的名臣晁错,暴露出他寡廉鲜耻的政治手腕。

司马迁以皇帝本纪中的一两句轻描淡写的话,引导读者去翻阅相关列传,从而串联起一场场重大的历史事件,这正是他纪传体史书独特的魅力所在。

《史记》中充满了这种“草蛇灰线”的写作技巧,读者有时会误以为自己在看一部枯燥的史书,实则是人物鲜活、故事精彩的文学巨著。这也是《史记》区别于其他史学著作的重要特点。

还记得我们开头提到的问题吗?为何《史记》中秦始皇的生父在两个传记中记载不同,一边是正统的秦国王室,另一边却暗示是商人吕不韦与妾室所生?

在《吕不韦列传》中,司马迁并未明说,而是隐晦地提了一句:“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意思是说,吕不韦将其宠姬赵姬送给了秦庄襄王子楚,但赵姬隐瞒怀孕事实,最终生下嬴政,子楚给予母子名分。

至今,秦始皇生父的真实身份尚无定论。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虽距秦朝仅百余年,但历史久远且有许多真相难以查实,因此他选择将两种说法分别记录在不同传记中,保持谨慎。

这种多重说法在《史记》中屡见不鲜,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史料的缺失。战国至秦汉动荡不安,加上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大量珍贵文献散佚,尤其是大量史书几乎毁灭。

司马迁生于汉朝建国57年后,虽然几代皇帝积极修复典籍,如《论语》得以重现,但大量历史资料仍湮没于岁月之中。

司马迁并未气馁,他亲自踏遍汉地山川,访问名胜古迹,询访老人,了解民间风俗,并对比自己所阅多种史籍,严谨勘误。

登上太史令职位后,他更利用职权,查阅皇家典籍,积累雄厚材料,终成就了这部史学巨著——《史记》。

与司马迁面临类似修史困境的,还有唐朝史家。

西晋八王之乱引发五胡乱华,随后是十六国、南北朝,持续四百年乱世。隋唐兴起后,中华大地逐渐复兴。

唐朝统一后,太宗李世民亲自下令修史,房玄龄主编,二十一位学者先后参与,历时两年完成《晋书》。

但《晋书》评价极差,有“魔法晋书目录”之称,因夹杂大量鬼神传说,内容荒诞不经,许多情节逻辑混乱,比如一名大将率军杀敌数万人后竟然突然败北。

还有如后秦开国君主姚苌的死因,《晋书》竟写成是因前秦皇帝苻坚鬼魂夜间复仇刺杀。

对比《晋书》和《史记》,更能深刻体会司马迁严谨治史的必要性。虽然《史记》中偶有神话传说,基本限于帝王诞生等神秘色彩,与大历史格局无关,有时还作解释。

例如陈胜吴广起义中“大楚兴,陈胜王”的描写,直白讲述了半夜有人扮狐狸叫喊、鱼肚里先塞字条的故事。白蛇传说也是,刘邦斩白蛇后并不在意,后来有人借此攀附其威望。

这里也体现了司马迁的春秋笔法,《汉高祖本纪》中描写刘邦豪气干云,剑斩白蛇彰显威风,但对白蛇显灵之事,则以传闻形式写出,暗示其态度。

《史记》中还有许多细思极恐之处,细细研究便会发现与传统认知大相径庭的细节,感兴趣的话,不妨细读一番。

---

这样改写,你觉得如何?如果想要更文学化或更口语化的版本,也可以告诉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南... 在宋史记载中,刘锜被誉为与岳飞、韩世忠等人并列的名将之一。提到夜袭敌军时,传统上大家常强调“人衔枚,...
原创 美... 美国提出了一个被称为乌克兰割地求和28条的方案,要求乌克兰承认俄罗斯占领的地区、裁减军力一半、放弃长...
原创 清...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些朝代的后宫妃子们,在皇帝去世后,常常面临着悲惨的命运。她们要么随皇帝入葬,要...
原创 日... 有分析指出,在地区局势中,有个国家令日本颇为忌惮,若其能牵制日本,或可影响相关格局。美高层在与该地区...
原创 为... 《——【·前言·】——》 为了救刘邦脱困,陈平提出了一项极为大胆且异常的计策——用2000名美女...
蒋介石签名照的价值 蒋中正(1887-1975),字介石,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其亲笔签名照片作为民国及台湾时期的重要...
历史系台生廖妤轩:在川渝之间,... 中新网成都11月23日电 题:历史系台生廖妤轩:在川渝之间,寻找历史的答案 记者 王鹏 “我觉得学历...
原创 李... 唐代的王勃曾经感叹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深刻表达了李广命运的多舛和无奈。 其实,李广的命运并...
原创 刘... 自古每位开国皇帝手中都会有几位功勋将领。这些将领或提供策略,或亲自带兵征战,为帝王的疆土建立做出了巨...
甘肃三代“书医”接棒守护古籍残... 中新社兰州11月23日电 题:甘肃三代“书医”接棒守护古籍残卷 匠心延续千年文脉 中新社记者 闫姣 ...
原创 杀... 我们都知道,戊戌变法的失败,最终以戊戌六君子的血腥处决为标志。当清廷的刽子手挥动刀刃,那些年轻的生命...
原创 真... 如今,中国制造已在全球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地位,而这一成就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通过考古学家的不...
原创 东... 在东方不败成功登上教主宝座后,很多人心中都有疑问:他为何不直接杀了任我行,而是选择将他囚禁在西湖的牢...
原创 抗... 在淞沪会战中,十九路军的英勇抵抗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部分。蔡廷锴将军领导的这支部队,以顽...
明朝和建州之间的经济战:人参和... 关于明朝和后金的战争,大部分历史爱好者都只关注双方的军事斗争,很难注意经济上的较量。后金之所以能够对...
原创 赵... 赵匡胤一统天下,最终登基称帝,成为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登基过程,与历史上许多帝王的方式有所不同。通常...
原创 赵... 提到赵云,大家首先想到的必定是他的英雄事迹,尤其是那场震撼人心的长坂坡救主之战。在《三国演义》一书中...
原创 古... 前言: 《琅琊榜》是近年来备受好评的一部电视剧,剧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复杂的人物关系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原创 清... 很多朝代都会出现一些昏庸的君主,尽管清朝也有一些平庸的皇帝,但并没有像某些历史上的昏君那样极为不堪。...
原创 李... 李世民是一个明君,不同于刘邦、朱元璋那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做法,他并没有大规模地杀害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