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兴祖是明朝开国的杰出功臣,与朱元璋同为濠州的乡人,也就是如今的安徽省凤阳人。因此,他在年轻的时候便投身于朱元璋的麾下,伴随其南征北战。在攻占和州、渡过长江等重要战役中,孙兴祖的身影常常可见,他积极参与并展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随后,孙兴祖紧随大军的步伐,成功攻克了宣城、宜兴、马驮沙、婺州、越州、舒州、池州等地。他在龙湾伏击战中表现尤为出色,指挥部队成功击溃了瑞昌的八阵营,并向南昌发起猛烈进攻,凭借战功迅速晋升为天策卫的指挥使。
作为一名相对沉稳的将领,孙兴祖在作战时以智谋见长,保持冷静镇定,深受大将军徐达的赏识。之后,他随徐达攻陷泰州,并接受了守卫海陵的重任。海陵作为张士诚军队入淮的军事要地,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上任后,孙兴祖立即整顿军令,积极进行士兵训练,确保防御体系的完整与稳固。在此期间,他成功击退了张士诚的进攻,抓获了彭元帅,因此被晋升为大都督府的副使。
建国之后,孙兴祖继续与徐达大将军并肩北伐元朝。二人兵分两路,在东昌会师后,共同攻陷了元大都。徐达在京都附近的燕山设立了六个卫所,留下三万士兵驻守,并委派孙兴祖和华云龙守卫该地。
次年,大明的功臣庙终于落成,朱元璋下令对功臣们的贡献进行排序。其中,徐达位列首位,常遇春位居第二,其余诸功臣依次为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等。孙兴祖在这份榜单中位列倒数第一,名列第二十一。
到洪武三年五月,孙兴祖随燕山的六卫数万士兵,伴随徐达出塞作战。当他们行军至三不剌川时,不幸遭遇了元军的突袭。孙兴祖勇敢抗敌,尽全力抵御,但最终未能逃脱,英勇牺牲,年仅三十五岁。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深感悲痛,立即赶往北平为其祭奠,并追封他为燕山侯,命其享受通州常遇春祠的祀典。同年九月,因张德胜的养子汪兴祖上奏,朱元璋见到“兴祖”二字,不禁忆起已故的孙兴祖,心中又添伤感,最终决定将孙兴祖的俸禄发放给他的家属,以示眷顾。